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新庙油田嫩1区块油藏描述与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2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第一章 油田基本情况第12-18页
   ·油田概况第12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12-14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12-13页
     ·资料录取第13-14页
   ·油田地质特征第14-18页
     ·区域地质特征第14-16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14页
       ·区域沉积特征第14-15页
       ·地层简况第15-16页
     ·区块地质概况第16-18页
       ·区块构造形态第16-17页
       ·断裂特征第17页
       ·区块小层划分对比第17-18页
第二章 嫩 1 区块地质特征第18-57页
   ·储层沉积微相第18-26页
     ·古气候环境分析第18页
     ·物源分析第18-19页
     ·沉积特征第19页
       ·岩性特征第19页
       ·粒度及构造特征第19页
     ·沉积微相特征及单井相分析第19-22页
       ·曲流河相沉积微相特征第21页
       ·河控三角洲相第21-22页
     ·测井相建立第22-23页
     ·井间沉积微相研究第23-26页
     ·微相小结第26页
   ·砂体分布特征第26-30页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30-31页
     ·成岩阶段划分第30-31页
     ·成岩作用类型第31页
   ·储层物性第31-33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31-32页
     ·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第32-33页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第33-41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33-35页
       ·渗透率韵律第33-34页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第34-35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35-36页
       ·层间厚度差异第35-36页
       ·层间物性差异第36页
       ·层间隔层第36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36-37页
       ·砂体几何形态第36页
       ·砂体的连续性第36-37页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第37-40页
     ·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第40-41页
       ·层间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第40页
       ·平面非均质性对开发的控制作用:第40页
       ·微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第40-41页
     ·储层非均质性小结第41页
   ·裂缝系统初析第41-46页
     ·裂缝的成因第41页
     ·裂缝特征描述第41-45页
       ·产状特征第41-45页
         ·裂缝方位第41-44页
         ·裂缝倾角第44-45页
       ·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规模特征第45页
     ·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第45-46页
   ·粘土矿物及储层敏感性分析第46-47页
     ·粘土矿物分析第46页
     ·储层岩石的敏感性第46-47页
   ·储层评价第47-48页
   ·油藏的流体、压力特征第48-52页
     ·流体性质特征第48-49页
       ·原油性质第48-49页
       ·地层水性质第49页
     ·油水分布特征第49-52页
     ·油藏温度、压力特征第52页
   ·储量资源评价第52-57页
     ·油层四性关系第53-55页
       ·岩性、含油性标准第53-54页
       ·物性标准及评价第54页
       ·电性标准及评价第54-55页
       ·有效厚度参数的确定第55页
     ·储量参数确定第55-56页
       ·含油面积的确定第55-56页
       ·有效厚度第56页
       ·孔隙度参数第56页
       ·饱和度参数选值第56页
     ·储量计算第56-57页
第三章 渗流特征第57-61页
   ·低渗透油田渗流环境特征及对渗流的影响第57-58页
   ·低渗透油层的两相渗流特征第58-60页
     ·相渗透率曲线特征第58-60页
     ·低渗透油层的无量纲产液、产油指数第60页
   ·低渗透油层的流固耦合特征(油层压敏效应)第60页
   ·低渗透油层的渗吸特征及水驱油时最佳渗流速度第60-61页
第四章 开发特征第61-66页
   ·油田天然能量小,产量和一次采收率低第61页
     ·油井自然产能低,压裂改造后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第61页
     ·油田天然能量小,压力、产量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第61页
   ·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上升快第61-62页
   ·生产井见注水效果较差,低压、低产现象严重第62-65页
   ·产量急剧递减,稳产难度很大第65-66页
第五章 优化开发方式,科学合理布井第66-80页
   ·优化开发方式第66-67页
     ·超前注水第66-67页
     ·低渗透油田开发另一种保持压力的方式——注气第67页
   ·井网密度第67-70页
     ·科学合理井网密度确定方法探讨第67-68页
     ·经验类比法确定井网密度第68-69页
     ·嫩 1 区块井距适应性分析第69-70页
   ·井网部署第70-72页
     ·我国裂缝性砂岩油田注水开发井网实施状况第70页
     ·裂缝性砂岩油田井网部署的原则第70-72页
       ·平行裂缝方向布井,采用线状注水方式第70-71页
       ·充分发挥压裂作用,井距可以适当加大第71页
       ·排距需要合理缩小第71-72页
     ·实施步骤第72页
   ·嫩 1 区块井网适应性分析第72页
   ·水平井开发可行性分析第72-77页
     ·国内水平井开发调研第72-74页
     ·水平井开发筛选原则第74-75页
     ·水平井开发井网方式第75-76页
       ·水平井井网类型第75-76页
       ·水平井井网布井方式优选第76页
     ·嫩 1 区块水平井开发可行性第76-77页
       ·同类油田类比评价水平井实施适应性第76页
       ·依据嫩 1 区块储层条件评价水平井适应性第76-77页
       ·综合评价嫩 1 断块水平井适应性第77页
   ·水平井压裂技术调研第77-80页
     ·吴平 10 井水平井分段压裂第78页
     ·Bakken 组水平井重复压裂第78-79页
     ·裸眼水平井水力喷射压裂第79-80页
结论与建议第80-81页
   ·结论第80页
   ·建议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详细摘要第84-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头油田南部精细油藏描述
下一篇:冷西地区储层精细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