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2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粉末药型罩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聚能射流的炸高研究及其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的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形成过程及其侵彻机理分析 | 第24-62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25-42页 |
·成型装药的作用原理 | 第25-31页 |
·聚能射流的成形理论 | 第31-36页 |
·药型罩的压垮过程 | 第36-41页 |
·粉末粒子流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侵彻机理分析 | 第42-54页 |
·聚能射流的侵彻模型 | 第42-47页 |
·典型的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模型 | 第47-53页 |
·粉末粒子流的侵彻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速度估算及其衰减模型的构建 | 第54-56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速度估算 | 第54-55页 |
·聚能粉末粒子流的速度衰减模型 | 第55-56页 |
·影响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56-60页 |
·药型罩密度 | 第56-59页 |
·药型罩壁厚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形成聚能粉末粒子流的粉末药型罩设计与工艺稳定性分析 | 第62-84页 |
·引言 | 第62页 |
·粉末药型罩的设计要素分析 | 第62-73页 |
·结构形式与几何尺寸 | 第63-64页 |
·材料及其特性 | 第64-73页 |
·制备工艺 | 第73页 |
·粉末药型罩的设计与制备 | 第73-80页 |
·材料设计 | 第74-76页 |
·工艺设计 | 第76-80页 |
·粉末药型罩工艺稳定性测定分析 | 第80-83页 |
·壁厚跳动量测定与分析 | 第80-82页 |
·密度分布测定与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影响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84-113页 |
·研究目的与试验方案设计 | 第84页 |
·成型装药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84-94页 |
·影响成型装药质量及稳定性的因素 | 第84-89页 |
·成型装药的设计与制备 | 第89-92页 |
·成型装药的性能测定与稳定性分析 | 第92-94页 |
·材料质量配比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94-98页 |
·试验目的 | 第94页 |
·材料质量配比方案 | 第94页 |
·试验用粉末药型罩制备 | 第94-95页 |
·粉末药型罩参数测定与侵彻性能测试 | 第95-97页 |
·材料配比对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97-98页 |
·材料粒度级配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98-106页 |
·试验目的 | 第98页 |
·材料粒度级配拟定 | 第98-100页 |
·试验用粉末药型罩制备 | 第100-101页 |
·粉末药型罩参数测定与侵彻性能测试 | 第101-105页 |
·材料粒度级配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6页 |
·烧结温度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106-111页 |
·试验目的 | 第106页 |
·粉末药型罩烧结方案 | 第106-107页 |
·试验用粉末药型罩制备 | 第107-108页 |
·粉末药型罩参数测定与侵彻效能测试 | 第108-110页 |
·粉末药型罩烧结温度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5 大炸高下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效能的试验研究 | 第113-130页 |
·研究目的与方案设计 | 第113页 |
·炸高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效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113-116页 |
·试验目的 | 第113-114页 |
·炸高对比试验 | 第114-115页 |
·炸高对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115-116页 |
·大炸高下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有效性试验研究 | 第116-128页 |
·试验目的 | 第116页 |
·粉末药型罩多参数调整方案 | 第116-117页 |
·试验用粉末药型罩制备 | 第117-118页 |
·粉末药型罩参数测定与侵彻性能测试 | 第118-127页 |
·大炸高下聚能粉末粒子流侵彻效能分析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0页 |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展望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附录 | 第146-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 第146-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 第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