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3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3页 |
(二) 应用价值 | 第13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概述 | 第14-27页 |
一、 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一) 科技创新 | 第14页 |
(二) 科技创新体系 | 第14-15页 |
二、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 | 第15-17页 |
(一)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6页 |
(二)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 第16页 |
(三)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三、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相关政策 | 第17-23页 |
(一) 殖民主义时期 | 第17页 |
(二) 工业研究能力建设时期 | 第17-18页 |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 | 第18-19页 |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 | 第19-20页 |
(五)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 | 第20-21页 |
(六) 9.11 事件前后时期 | 第21-23页 |
四、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主要经验 | 第23-27页 |
(一) 美国政府重视科研投入 | 第23-24页 |
(二) 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24-25页 |
(三) 美国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25页 |
(四) 美国注重科技体系的整合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和发展进程 | 第27-34页 |
一、 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和内涵 | 第27-28页 |
(一) 创新型国家概念的提出 | 第27-28页 |
(二)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 第28页 |
二、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 第28-30页 |
(一) 科技创新成为主导战略 | 第28-29页 |
(二)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一定数值 | 第29页 |
(三) 对外依存度一般在 30%以下 | 第29-30页 |
(四) 三方专利获得数量多 | 第30页 |
三、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 第30-34页 |
(一)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现有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 第30-32页 |
(二)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差距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34-42页 |
一、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科技创新的发展 | 第34页 |
二、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 第34-36页 |
(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投入仍存在差距 | 第34-36页 |
(二) R&D 经费强度增长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 第36页 |
三、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 第36-39页 |
(一) 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已基本确立 | 第36-38页 |
(二)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产业 R&D 比重较低 | 第38-39页 |
四、 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所占比例较低 | 第39-40页 |
五、 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第40-42页 |
(一) 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40-41页 |
(二) 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 第42-49页 |
一、 完善科技投入政策,支撑科技创新发展 | 第42-43页 |
二、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三、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 第44-45页 |
四、 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45-46页 |
五、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 第46-47页 |
六、 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活动的法制建设步伐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