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 | 第10-14页 |
·钢结构建筑在国外的发展 | 第10-13页 |
·钢结构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意义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综述 | 第16-29页 |
·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功能 | 第16-17页 |
·多高层结构的基本体系 | 第17页 |
·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 第17-18页 |
·各种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 | 第18-28页 |
·框架体系 | 第18-20页 |
·框架-支撑体系 | 第20-24页 |
·伸臂及带状桁架结构 | 第24-26页 |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 | 第26-27页 |
·筒体体系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钢结构抗震分析基本理论 | 第29-56页 |
·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原则 | 第29-33页 |
·不同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 | 第29-30页 |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 | 第30-31页 |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结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 第32页 |
·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地震作用 | 第33-35页 |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 第34-35页 |
·设计反应谱 | 第35-41页 |
·反应谱 | 第35-38页 |
·设计反应谱 | 第38-39页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 | 第39-41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 | 第41-47页 |
·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地震作用和效应 | 第42-44页 |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 第44-46页 |
·振型的正交性 | 第46-47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47-55页 |
·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48-49页 |
·三个重要矩阵以及地震波的选择与二阶效应 | 第49-50页 |
·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 | 第50页 |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0-51页 |
·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5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地区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6-103页 |
·论文研究选用软件 MIDAS 简介 | 第56-64页 |
·MIDAS 软件简介 | 第56-57页 |
·MIDAS 软件运行的基本步骤 | 第57-58页 |
·MIDAS GEN 中提供的单元模型简介 | 第58-61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1-63页 |
·模型中节点连接特性以及柱底的支撑条件 | 第63-64页 |
·工程模型介绍 | 第64-66页 |
·结构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66-102页 |
·模型 1 在常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6-83页 |
·钢框架结构体系在常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 | 第66-74页 |
·钢框架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74-83页 |
·模型 2 在常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83-102页 |
·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常遇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 | 第85-93页 |
·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93-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103-10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