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与现状 | 第8-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应用概念 | 第10-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大众传媒与“石油精神”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 第14-17页 |
一、 环境监测功能 | 第14-15页 |
二、 社会协调功能 | 第15页 |
三、 文化传承功能 | 第15-16页 |
四、 提供娱乐功能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化与地域文化 | 第17-20页 |
一、 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石油精神”是一种地域文化 | 第20-23页 |
一、 石油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 第20-21页 |
二、 石油精神的传承与变迁 | 第21页 |
三、 石油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地区内大众传媒与地域文化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克拉玛依地区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 第23-28页 |
一、 克拉玛依地区媒介因素构成 | 第23-27页 |
二、 克拉玛依地区环境因素构成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地区内的大众传媒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第28-31页 |
一、 大众传媒承载并传播地域文化 | 第28页 |
二、 大众传媒促进并提升地域文化 | 第28-29页 |
三、 地域文化推动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 | 第29页 |
四、 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对大众传媒的制约 | 第29页 |
五、 地域文化中的社会习俗影响大众传媒的效果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对石油精神塑造的样本分析 | 第31-63页 |
第一节 典型人物报道样本分析 | 第31-48页 |
一、 典型人物报道样本来源 | 第31页 |
二、 典型人物报道内容分析变量的建构及统计 | 第31-33页 |
三、 典型人物报道内容分析 | 第33-41页 |
四、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的典型人物报道与石油精神塑造 | 第41-48页 |
第二节 应时专题报道实例样本分析 | 第48-63页 |
一、 应时专题报道个案样本来源及样本统计 | 第48-49页 |
二、 应时专题报道媒介文本整合策略分析 | 第49-52页 |
三、 应时专题报道文本叙事结构分析 | 第52-56页 |
四、 应时专题报道的媒介策略 | 第56-59页 |
五、 应时专题报道对石油精神的塑造 | 第59-63页 |
第四章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塑造石油精神方式的总结和作用分析 | 第63-70页 |
第一节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当前塑造石油精神的主要方式 | 第63-66页 |
一、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 | 第63-64页 |
二、 从“涵化理论”理论和议程设置出发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塑造石油精神对社会具有的积极作用 | 第66-70页 |
一、 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 | 第66页 |
二、 强化成员对地域形象的塑造 | 第66-67页 |
三、 提高地域软硬件的竞争力 | 第67-68页 |
四、 保持地域文化的延续力 | 第68页 |
五、 增强群体身份认同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塑造石油精神的提升策略 | 第70-75页 |
第一节 克拉玛依大众传媒当前塑造石油精神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一、 本地媒体的影响力范围有限 | 第70页 |
二、 大众传媒报道文本中的宣传色彩需要淡化 | 第70-71页 |
三、 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度理解的内容 | 第71页 |
第二节 对克拉玛依大众传媒今后塑造石油精神提出的策略 | 第71-75页 |
一、 本地媒体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影响力 | 第71-72页 |
二、 “动摇”本地传媒的宣传本位 | 第72-73页 |
三、 精神传承需要不断创造新的集体记忆 | 第73-74页 |
四、 紧跟地域发展方向,确立精神塑造新坐标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注释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