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IPv6 组播技术的研究 | 第12-13页 |
| ·IPv6 组播协议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2章 IPv6 组播技术 | 第16-28页 |
| ·IPv6 基本介绍 | 第16-20页 |
| ·IPv6 定义及特点 | 第16页 |
| ·IPv6 数据报 | 第16-17页 |
| ·IPv6 地址空间 | 第17-18页 |
| ·IPv6 路由技术 | 第18-20页 |
| ·IPv6 组播技术 | 第20-22页 |
| ·组播概述 | 第20页 |
| ·组播地址 | 第20-22页 |
| ·组播组管理协议 | 第22-24页 |
| ·组播组路由协议 | 第24-25页 |
| ·DM 模型 | 第24-25页 |
| ·SM 模型 | 第25页 |
| ·组播的差错恢复机制 | 第25-27页 |
| ·基于发送方的 ARQ 机制 | 第25-26页 |
| ·基于接收方的 ARQ 机制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SSM 模型中 MLDv2 协议机制的优化 | 第28-36页 |
| ·SSM 组播模型 | 第28页 |
| ·MLDv2 协议 | 第28-33页 |
| ·MLDv2 的工作原理和通信机制 | 第29-31页 |
| ·MLDv2 过滤机制 | 第31-33页 |
| ·MLDv2 过滤机制的不足 | 第33页 |
| ·SSM 模型 MLDv2 协议机制的优化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IPv6 环境中 PIM-SSM 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 第36-57页 |
| ·PIM-SM 协议 | 第36-42页 |
| ·PIM-SM 概述 | 第36页 |
| ·PIM-SM 协议机制 | 第36-42页 |
| ·IPv6 环境中 PIM-SSM 协议 | 第42-46页 |
| ·PIM-SSM 组播模型 | 第43-44页 |
| ·PIM-SSM 协议特殊情况分析 | 第44页 |
| ·PIM-SSM 协议工作机制 | 第44-46页 |
| ·PIM-SSM 组播协议的优点 | 第46页 |
| ·IPv6 环境中 SSM 组播模型的研究与改进 | 第46-49页 |
| ·IPv6 SSM 组播模型的不足 | 第47页 |
| ·改进的 IPv6 SSM 组播模型 | 第47-49页 |
| ·IPv6 环境中 PIM-SSM 协议的研究与改进 | 第49-56页 |
| ·本地组播组的管理机制 | 第49-52页 |
| ·LM 加入本地组播组 | 第52-53页 |
| ·LM 离开本地组播组 | 第53页 |
| ·本地组播组差错恢复机制 | 第53-54页 |
| ·组播组数据报文的传输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网络仿真及分析 | 第57-63页 |
| ·网络仿真模型 | 第57-58页 |
| ·网络仿真参数 | 第57页 |
| ·网络仿真原理 | 第57-58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 ·全局组播组路由器报文处理时延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LM 作为组播源时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 ·LM 作为接收者时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总结 | 第63页 |
| ·展望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