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S型短链脱氢酶的克隆、鉴定及其催化制备S-CHBE的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8-12页
1. 绪论第12-22页
   ·生物催化的意义及研究进展第12-14页
   ·短链脱氢酶超家族概述第14-15页
   ·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不对称合成第15-16页
     ·非生物法第15-16页
     ·微生物法第16页
     ·酶法第16页
   ·定点突变技术第16-19页
     ·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第17-18页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第18页
     ·盒式突变第18-19页
   ·酶耦联反应第19-20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0-22页
2 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短链脱氢酶基因(CPE)的克隆和表达第22-49页
   ·引言第22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实验材料第22-23页
     ·仪器及设备第23页
     ·试剂第23-24页
     ·主要溶液配制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34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5-26页
     ·PCR引物的设计第26页
     ·PCR反应第26-27页
     ·PCR产物的回收第27页
     ·CPE-T质粒的构建第27-28页
     ·表达质粒的构建第28-30页
     ·基因的表达与纯化第30-33页
     ·COBE的转化反应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4页
     ·基因CPE的获得及测序结果第34-36页
     ·CPE的表达第36页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6-37页
     ·纯化后的蛋白第37-39页
     ·目的蛋白活性检测第39-40页
     ·目的蛋白的酶学性质测定第40-42页
     ·CPE对CHBE的转化反应第42-46页
   ·讨论第46-49页
3 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短链脱氢酶基因CPE的定点突变第49-69页
   ·引言第49页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49-51页
     ·试验材料第49页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49页
     ·主要试剂第49-50页
     ·主要溶液配置第50-51页
     ·实验所用程序及软件第51页
   ·实验方法第51-57页
     ·CPE序列分析第51页
     ·氨基酸定点突变第51-53页
     ·突变基因的获得第53-54页
     ·突变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5页
     ·突变基因的表达第55页
     ·突变蛋白表达产物的鉴定及蛋白浓度测定第55页
     ·突变蛋白纯化第55页
     ·突变蛋白与原蛋白底物谱的比较第55页
     ·突变蛋白与蛋白转化效率及手性的比较第55-57页
     ·突变蛋白反应体系的优化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67页
     ·CPE序列分析第57-60页
     ·突变工程菌的构建第60页
     ·突变蛋白的表达第60-61页
     ·突变蛋白的纯化第61-62页
     ·突变后蛋白与CPE性质比较第62-65页
     ·突变后蛋白与CPE转化率比较第65-66页
     ·部分突变蛋白的优化第66-67页
   ·讨论第67-69页
4 构建葡萄糖脱氢酶和短链脱氢酶的共表达体系第69-85页
   ·引言第69页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69-71页
     ·试验材料第69页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69-70页
     ·主要试剂第70页
     ·主要溶液配置第70-71页
   ·试验方法第71-74页
     ·葡萄糖脱氢酶质粒的获得第71-72页
     ·CPE-PET21d质粒获得第72页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3页
     ·重组基因的表达第73页
     ·重组基因的蛋白表达第73页
     ·共表达体系转化反应第73-74页
   ·结果与分析第74-84页
     ·葡萄糖脱氢酶质粒的获得第74-75页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5-77页
     ·重组基因的蛋白表达第77-79页
     ·共表达体系的转化反应第79-84页
   ·讨论第84-8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结论第85页
     ·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的短链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第85页
     ·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的短链脱氢酶基因的定点突变第85页
     ·构建葡萄糖脱氢酶和短链脱氢酶的共表达体系第85页
   ·论文的创新与意义第85-86页
   ·论文的展望第86-87页
已发表论文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嗜热光合绿丝菌色素结合蛋白CsmA的异源表达和功能初步研究
下一篇:一个水稻‘斑马叶叶色突变体基因zebra leaf 2(zl2)的图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