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强碱三元复合驱后岩心物性检测及微观剩余油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6-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区块基本概况第12-14页
   ·试验区概况第12-13页
   ·油层沉积特征第13页
   ·试验区开发历程第13-14页
第二章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第14-23页
   ·强碱三元复合驱储层物性变化特征第14-16页
     ·表征原始图像对比第14页
     ·孔喉宽度比较第14-16页
   ·储层流体性质特征第16-19页
     ·实验过程第16页
     ·岩心选取第16-17页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第17-19页
   ·三元复合驱后相渗曲线特征第19-21页
     ·实验过程第19页
     ·实验方法第19页
     ·实验设备及计量器具第19-20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0-21页
   ·储层润湿性第21-23页
     ·实验过程第21页
     ·岩心选取第21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1-23页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第23-36页
   ·核磁共振研究剩余油第23-27页
     ·核磁共振测试原理第23页
     ·核磁共振测量三元驱后岩心剩余油含量第23-25页
     ·核磁共振测量室内三元驱油实验不同状态下的 T2 谱第25-27页
   ·激光共聚焦第27-36页
     ·激光共聚焦技术简介第27页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工作原理和特点第27-28页
     ·实验流程第28-30页
     ·剩余油分布描述第30-33页
     ·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分析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试验区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第36-60页
   ·地质建模基础数据准备第36-37页
     ·基础数据的准备第36页
     ·建模工作流程第36-37页
   ·随机模拟方法简介第37页
     ·沉积相建模方法第37页
     ·储层属性参数建模方法第37页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第37-38页
     ·三维网格化第37-38页
     ·小层构造模型建模第38页
   ·沉积微相模型建立第38-39页
   ·储层属性三维地质建模第39-47页
     ·孔隙度模型第39-42页
     ·渗透率模型第42-44页
     ·饱和度分布模型第44-47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7-48页
     ·模拟器的选择与数据准备第47-48页
     ·储量拟合第48页
   ·历史拟合第48-56页
     ·油藏整体指标的拟合第48-55页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第55-56页
   ·平面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第56-58页
   ·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强碱三元复合驱岩心结垢分析第60-71页
   ·储层岩石的碱溶机理第60页
   ·石英的碱溶机理第60页
   ·地层岩石的碱溶反应第60-61页
   ·碱与地下流体的主要反应第61页
   ·硅酸生成及其聚合过程(硅垢的形成过程)第61-63页
     ·硅酸的生成第61页
     ·多聚硅酸的生成第61-62页
     ·硅酸凝胶的生成第62页
     ·无定型二氧化硅的生成第62-63页
   ·扫描电镜实验第63-68页
     ·仪器设备第64页
     ·材料和试剂第64页
     ·实验步骤第64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4-68页
   ·电子探针实验第68-71页
     ·方法原理第68页
     ·仪器设备第68页
     ·实验步骤第68-69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9-71页
第六章 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71-77页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71页
     ·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建议第71-77页
     ·高浓弹聚合物驱第71-75页
     ·压裂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详细摘要第8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油区低渗透油藏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
下一篇:耐高温钻井液降黏剂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