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3页 |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8-9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14页 | 
| (一) "儿童本位"理念的溯源 | 第9-12页 | 
| (二) 儿童本位观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 三、国内外关于幼儿图书市场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二) 幼儿图书市场的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 (三) 国外关于幼儿图书市场的现状研究 | 第16-18页 | 
| (四) 国内关于幼儿图书市场的现状研究 | 第18-21页 | 
|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儿童本位观与幼儿图书市场 | 第23-25页 | 
| 一、儿童本位观的涵义及结构 | 第23页 | 
| (一) 儿童本位观的涵义 | 第23页 | 
| (二) 儿童本位观的结构 | 第23页 | 
| 二、"儿童本位"理念与幼儿图书市场的融合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5-42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一) 调查地区 | 第25页 | 
| (二) 调查对象 | 第25-26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26-27页 | 
| (一) 观察法 | 第26-27页 | 
| (二) 访谈法 | 第27页 | 
| (三) 问卷法 | 第27页 | 
| (四)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 四、研究步骤 | 第27-29页 | 
| (一) 查阅文献 | 第27页 | 
| (二) 编制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 (三) 选取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四)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29页 | 
|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9-42页 | 
| (一) 幼儿图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9-31页 | 
| (二) 幼儿图书供给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1-32页 | 
| (三) 幼儿图书需求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2-42页 | 
| 第四章 幼儿图书市场现状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 一、幼儿图书市场具有巨大消费潜力 | 第42-44页 | 
| (一) 辽宁省幼儿图书市场图书的构成 | 第42-43页 | 
| (二) 家长为幼儿月购书平均支出比重增大 | 第43页 | 
| (三) 女性是辽宁省幼儿图书市场购买力的主要群体 | 第43-44页 | 
| 二、家长对幼儿阅读的早期教育意识逐渐增强 | 第44页 | 
| (一) 家长对幼儿喜好图书类型了解程度比较高 | 第44页 | 
| (二) 家长带幼儿购买图书的频次有待增加 | 第44页 | 
| 三、图书销售受影视影响显著 | 第44-45页 | 
| 四、家长对幼儿图书市场评价褒贬不一、需求日益增多 | 第45页 | 
| 五、繁荣与隐忧并存的幼儿图书市场及其归因分析 | 第45-52页 | 
| (一) 繁荣与隐忧并存的幼儿图书市场 | 第45-46页 | 
| (二) 幼儿图书市场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46-52页 | 
| 第五章 优化幼儿图书市场的策略 | 第52-57页 | 
| 一、树立现代儿童本位观念 | 第52-55页 | 
| (一) 幼儿图书出版观念的走向 | 第52-53页 | 
| (二) 幼儿图书的出版机制 | 第53-54页 | 
| (三) 家长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为幼儿挑选图书 | 第54-55页 | 
| 二、幼儿图书市场的运作方向 | 第55页 | 
| (一) 加强宣传活动、营造阅读气氛 | 第55页 | 
| (二) 加强与幼儿园、早教、幼教机构和图书馆的合作 | 第55页 | 
| 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 第55-57页 | 
| (一) 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作用 | 第55页 | 
| (二) 推动面向幼儿与家长的公益出版物的发行 | 第55-56页 | 
| (三) 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与局限性 | 第57-58页 |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第57页 | 
| 二、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 第57-58页 | 
| (一) 创新之处 | 第57页 | 
| (二) 局限性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1 | 第61-64页 | 
| 附录2 | 第64-65页 | 
| 附录3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 一、基本情况 | 第68页 | 
|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 
| 三、教学及社会实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