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国内关于调解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民间调解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国外关于民间调解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凉山彝区民间调解制度概况 | 第16-34页 |
·民间调解的概念 | 第17-18页 |
·少数民族民间调解的特征 | 第18-19页 |
·凉山彝区民间调解适用的背景 | 第19-24页 |
·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背景 | 第19-23页 |
·兹莫统治下的家支制度 | 第23-24页 |
·凉山彝区民间调解适用形式-德古调解 | 第24-30页 |
·德古调解的概念 | 第24-26页 |
·德古调解的的特点 | 第26-28页 |
·德古调解过程的艺术性 | 第28-30页 |
·凉山彝区民间调解适用纠纷 | 第30-34页 |
·刑事纠纷 | 第30-31页 |
·民事纠纷 | 第31-33页 |
·主仆纠纷 | 第33-34页 |
2.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纠纷解决机制变化情况 | 第34-42页 |
·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 第34-36页 |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民间调解制度的发展情况 | 第36-37页 |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国家司法的发展情况 | 第37-38页 |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化特点 | 第38-42页 |
·民间调解力量依然强势存在 | 第38-39页 |
·国家司法不断深入,民间调解排除适用范围增多 | 第39-41页 |
·凉山彝区纠纷调解机制出现融合的情况 | 第41-42页 |
3.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民间调解制度存在的意义分析 | 第42-51页 |
·转型时期以家支为基础的民间调解制度存在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以家支制度为基础,宣扬等级观念 | 第42-43页 |
·以家支制度为基础,进行隐蔽犯罪 | 第43页 |
·以习惯法为基础,聚众打砸抢,为家支成员复仇 | 第43-44页 |
·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某些刑事罪犯 | 第44页 |
·民间调解制度在凉山彝区存在的必然性 | 第44-46页 |
·文化保留的影响 | 第44-45页 |
·法律并非万能的 | 第45页 |
·凉山彝区司法系统的限制 | 第45-46页 |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民间调解制度适用的影响因素 | 第46-51页 |
·转型时期凉山彝区民间调解制度适用的积极因素 | 第46-48页 |
·转型时期民间调解制度适用的消极因素 | 第48-51页 |
4. 民间调解制度在凉山彝区的发展路径 | 第51-60页 |
·民间调解制度与大调解格局的契合 | 第51-54页 |
·充分发挥多种调解形式 | 第52页 |
·将部分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纳入调解的范畴 | 第52-54页 |
·凉山彝区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互动 | 第54-56页 |
·民间调解制度与国家司法的更完善互动 | 第56-58页 |
·吸收德古调解进入法制调解系统 | 第56页 |
·基层法院要充分重视起诉到法院的案件 | 第56-58页 |
·加大现代法治精神与国家制定法的宣传力度 | 第58-60页 |
·建立巡回法庭 | 第58-59页 |
·加大宣传手段与力度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著作类 | 第61页 |
期刊类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