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依据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2 最后贷款人的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最后贷款人古典理论 | 第12-15页 |
·桑顿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2-13页 |
·巴吉特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3-15页 |
·自由市场学派与干预学派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5-18页 |
·自由市场学派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5-16页 |
·干预学派的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6-17页 |
·启示 | 第17-18页 |
3 美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早期实践(1776年-1900年) | 第18-25页 |
·美国两种货币银行观 | 第18-20页 |
·汉密尔顿的货币银行观 | 第18-19页 |
·杰弗逊主义者的货币银行观 | 第19-20页 |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银行危机及其救助 | 第20-25页 |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主要危机及救助 | 第20-23页 |
·美国早期中央银行 | 第23页 |
·早期最后贷款人对于反危机的启示 | 第23-25页 |
4 美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形成与转折的关键时期(1900年—1933年) | 第25-32页 |
·1907年银行危机救助与摩根财团的角色 | 第25-27页 |
·1907年银行危机的爆发 | 第25页 |
·摩根财团力挽狂澜 | 第25-26页 |
·摩根财团救助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 第26-27页 |
·1929年—1933年大萧条与政府、市场主体救助方式 | 第27-29页 |
·大萧条的背景及情况 | 第27-28页 |
·大萧条时期政府救市的不作为和市场自救失败 | 第28页 |
·大萧条救助失败的原因 | 第28-29页 |
·市场机制救助失败下最后贷款人的形成—美联储的救助责任 | 第29-32页 |
·1913年成立的美联储 | 第29-30页 |
·大萧条中美联储救助金融危机责任的形成 | 第30-31页 |
·启示 | 第31-32页 |
5 美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时期(1933年—2010年) | 第32-42页 |
·20世纪80年代储贷危机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作用 | 第32-34页 |
·储贷危机爆发的背景及情况 | 第32-33页 |
·救助储贷协会:最后贷款人的主体多元化 | 第33-34页 |
·启示 | 第34页 |
·1984年大陆银行事件与“大而不倒”的救助原则 | 第34-37页 |
·大陆银行危机的背景及情况 | 第35页 |
·反危机:最后贷款人制度“大而不倒”原则的确立 | 第35-36页 |
·启示 | 第36-37页 |
·2007年次贷危机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新变化 | 第37-42页 |
·次贷危机的背景及原因 | 第37-38页 |
·美联储的主要救助措施 | 第38-40页 |
·危机下最后贷款人的新特点 | 第40-41页 |
·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救援对良好做法的背离 | 第41-42页 |
6 启示: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应对金融风险的建议 | 第42-50页 |
·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特点 | 第42-43页 |
·行政主导的调节 | 第42-43页 |
·承担了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功能 | 第43页 |
·中国政府主导下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引发道德风险 | 第44页 |
·影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第44-45页 |
·破坏市场规则 | 第45页 |
·完善中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建议 | 第45-50页 |
·明确立法方式 | 第45-46页 |
·紧急贷款制度的修订 | 第46-47页 |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 第47-48页 |
·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