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S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逻辑结构 | 第16页 |
·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第2章 碳金融概述 | 第18-27页 |
·碳金融的形成 | 第18-21页 |
·低碳经济 | 第18-19页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 第19-20页 |
·碳金融内涵 | 第20-21页 |
·碳金融市场 | 第21-25页 |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第21-23页 |
·碳交易 | 第23-25页 |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碳金融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支柱 | 第25-26页 |
·碳金融是中国紧跟国际市场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 第26-27页 |
第3章 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7-37页 |
·国外碳金融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市场领先者 | 第27-28页 |
·美国的气候交易所和区域减排计划 | 第28-29页 |
·印度:发展中国家真正的碳交易所 | 第29页 |
·其它交易所 | 第29-30页 |
·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 第30-35页 |
·中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初步搭建 | 第30-34页 |
·金融机构逐步进入碳金融 | 第34-35页 |
·中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角色和定位 | 第35-37页 |
第4章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 | 第37-44页 |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 第37-38页 |
·中国碳减排资源丰富 | 第37页 |
·中国CDM市场碳交易前景广阔 | 第37-38页 |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劣势 | 第38-40页 |
·CDM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交易所割据 | 第39页 |
·碳金融制度不完善,中介机构缺乏 | 第39-40页 |
·人才缺乏 | 第40页 |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机会 | 第40-42页 |
·国外市场角度 | 第40-41页 |
·权威机构的预测报告角度 | 第41页 |
·国内市场角度 | 第41-42页 |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外部威胁 | 第42-44页 |
·国外市场威胁 | 第42-43页 |
·固有风险 | 第43-44页 |
第5章 构建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国际经验启示 | 第44-49页 |
·健全碳金融市场交易制度 | 第44-45页 |
·建立符合我国碳金融的碳金融交易机制 | 第45页 |
·遵循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发展原则 | 第45-46页 |
·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交易市场 | 第46-47页 |
·建设碳金融交易平台 | 第47-48页 |
·创新市场交易工具 | 第48-49页 |
第6章 基于SWOT分析的碳金融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 第49-60页 |
·构建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 第49-52页 |
·政府政策 | 第50页 |
·建立清晰的碳金融法律框架 | 第50-51页 |
·推行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政策 | 第51-52页 |
·发展碳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 | 第52-57页 |
·政府扶持 | 第52-53页 |
·建立监管机构 | 第53-54页 |
·建立权威性注册和结算平台 | 第54页 |
·培育本土的碳咨询机构 | 第54页 |
·发展碳信用评级机构 | 第54-55页 |
·加强银行业的碳金融服务 | 第55-56页 |
·加快保险业碳金融服务 | 第56-57页 |
·加强国内国际合作 | 第57-58页 |
·加强国内合作 | 第57页 |
·加强国际合作 | 第57-58页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掌握碳定价权 | 第58-6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