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3 有关概念的使用和界定 | 第11-13页 |
·小城镇、县城 | 第11-12页 |
·绿地 | 第12页 |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规划 | 第12-13页 |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6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础理论 | 第24-31页 |
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 第24-27页 |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组成因素 | 第25页 |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形式 | 第25-27页 |
2 城市绿地评价指标 | 第27页 |
3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 第27-3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的特殊性研究 | 第31-51页 |
1 县城的环境和用地的特点 | 第31-35页 |
·县城环境特点 | 第31-33页 |
·县城用地特点 | 第33-35页 |
2 县城的绿地以及使用人群特点 | 第35-39页 |
·县城的绿地特点 | 第35-38页 |
·县城绿地的使用人群特点 | 第38-39页 |
3 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之于县城现状特点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 第39-43页 |
·县城绿地规划层次上的局限性 | 第39页 |
·多层次的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思路 | 第39-41页 |
·传统绿地指标之于县城绿地现状特点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公园服务效率指标的引入 | 第42-43页 |
4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的针对性策略探讨 | 第43-49页 |
·强化生态廊道的概念,充分发挥廊道的生态功能 | 第43-46页 |
·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立体增绿,改造和建设老城区绿地 | 第46-48页 |
·多种形式并存,保护和发展县城边缘区开放空间 | 第48-49页 |
·集中规划布置县城建成区内的农田菜地 | 第4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实例研究——宜章县绿地系统规划 | 第51-88页 |
1 县城基本概况 | 第51-54页 |
·地理位置 | 第51-52页 |
·历史沿革 | 第52页 |
·社会经济 | 第52-53页 |
·自然条件 | 第53-54页 |
2 县城绿地现状调查 | 第54-60页 |
·绿地现状概况 | 第54-59页 |
·县城绿地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 第59-60页 |
3 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 | 第60-62页 |
·规划依据 | 第60-61页 |
·规划期限 | 第61页 |
·规划范围 | 第61-62页 |
4 规划原则 | 第62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62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62页 |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 第62页 |
·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62页 |
5 规划目标 | 第62-63页 |
·规划目标 | 第62页 |
·规划指标 | 第62-63页 |
6 县域、县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 第63-66页 |
·县域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 第63-64页 |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 | 第64-65页 |
·县城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 第65-66页 |
7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 第66-71页 |
·规划结构 | 第66-69页 |
·规划布局 | 第69页 |
·规划分区 | 第69-71页 |
8 县城绿地分类规划 | 第71-84页 |
·公园绿地规划 | 第71-76页 |
·生产绿地规划 | 第76-77页 |
·防护绿地规划 | 第77-78页 |
·附属绿地规划 | 第78-83页 |
·其他绿地规划 | 第83-84页 |
9 县城绿地率等级控制规划 | 第84-86页 |
10 重要绿地景观规划 | 第86-87页 |
11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8-90页 |
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提出多层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思路 | 第88页 |
·适合县城的绿地指标的引入 | 第88-89页 |
·提出县城绿地系统规划针对策略 | 第89页 |
2 论文存在不足 | 第89页 |
3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