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孟子(孟轲,公元前390~前305年)论文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导言第8-12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 义第8-9页
  (一) 选题背景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页
 二.研究现状及其创新之处第9-11页
  (一) 研究现状第9-11页
  (二) 创新之处第11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1-12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二)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方法第11页
  (三) 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方法第11-12页
第二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产生第12-19页
 一.孟子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第12-14页
  (一) 社会经济环境:大变革与大发展第12-13页
  (二) 社会军事政治环境:兼并与斗争第13页
  (三) 思想文化环境:百家争鸣第13-14页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思想基础第14-19页
  (一) 理论渊源第14-16页
  (二) 孟子德育思想的基础第16-19页
第三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基本架构第19-31页
 一.德育原则第19-21页
  (一) “盈科而进”第19-20页
  (二) “由博返约”第20-21页
 二.德育目标第21-24页
  (一) 在理想人格追求上:“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21-22页
  (二) 在人的培养方面:重“内圣”,求“外王”第22-23页
  (三) 在政治领域 :反对暴 力战争,追求“仁政”第23-24页
 三.德育内容第24-28页
  (一) 仁与义第24-26页
  (二) “人伦”第26-27页
  (三) “孝悌”第27-28页
 四.德育方法第28-31页
  (一) 存心养气第28-29页
  (二) 反求诸己第29-30页
  (三) 尚志寡欲第30页
  (四) 改过迁善第30-31页
第四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特色第31-35页
 一.强调道德主体的差异性第31-32页
  (一) 因材施教第31页
  (二) “教亦多术”第31-32页
 二.突出道德教育的主观性第32-33页
  (一) 主体行为贯穿于道德的养成与践行的始终第32页
  (二) 个人主观努力贯穿于孟子德育思想的始终第32-33页
 三.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第33-34页
  (一) “仁”的最终作用是指导实践第33页
  (二) 理想人格最终要进入实践领域第33页
  (三) 道德原则最终的用途是指导人们更好的实践第33-34页
 四.提出道德教育的平等性第34-35页
  (一) 主体与生俱来的善性是平等的第34页
  (二) “平等”思想的两重性第34-35页
 五.论述道德的内在超越性第35页
  (一) “四端”的扩充体现出内在超越性第35页
  (二) 自求自得的道德修养方法体现出内在超越性第35页
第五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第35-43页
 一.在德育原则上,应坚持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第36-37页
  (一) 坚持普遍性原则第36页
  (二) 尊重差异性原则第36-37页
 二.在德育目标上,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第37-39页
  (一) 在人格的设定上,注重层次性第37-38页
  (二) 在从政道德的追求上,注重先进性 3第38-39页
 三.在德育内容上,应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第39-41页
  (一) 倡导仁义思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第39-40页
  (二) 提倡人伦关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第40页
  (三) 弘扬孝悌思想,强化家庭美德教育第40-41页
 四.在德育方法上,应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第41-43页
  (一) 坚守本心,强化意志磨练第41页
  (二) 坚持修身,注重自我批评第41-42页
  (三) 树立志向,强调克己奉公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周时期中国异形铜钺浅析
下一篇:奥古斯丁经济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