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0.前言 | 第12-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的应用概述 | 第13-15页 |
| ·LAS 的化学结构与组成 | 第13-14页 |
| ·LAS 使用现状 | 第14-15页 |
| ·LAS 分布特征 | 第15-19页 |
| ·水体环境中 LAS 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 ·污泥和沉积环境中的 LAS 分布特征 | 第16-19页 |
| ·LAS 迁移过程的环境行为 | 第19-25页 |
| ·稀释混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吸附与解吸作用 | 第20-22页 |
| ·生物降解作用 | 第22-24页 |
| ·输入、沉积与埋藏 | 第24-25页 |
| ·与其他物质的作用 | 第25页 |
| ·LAS 的环境毒性与环境风险分析 | 第25-28页 |
| ·LAS 的环境毒性与富集作用 | 第25-28页 |
| ·LAS 环境风险分析 | 第28页 |
| ·LAS 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 ·双台子河口及邻近海域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 ·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30页 |
| ·双台子河口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研究思路 | 第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3. LAS 测定方法 | 第34-39页 |
| ·土壤/沉积物 LAS 总量亚甲基蓝法的建立 | 第34-38页 |
| ·土壤/沉积物中 LAS 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原理 | 第34-35页 |
| ·正交试验 | 第35-37页 |
| ·LAS 提取方法确立 | 第37-38页 |
| ·水体 LAS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 ·水体溶解态 LAS 测定 | 第38页 |
| ·水体颗粒态 LAS 测定 | 第38-39页 |
| 4. LAS 的河口混合与吸附作用模拟实验 | 第39-45页 |
| ·混合稀释作用模拟实验 | 第39-41页 |
| ·混合稀释模拟实验方案 | 第39页 |
| ·LAS 受混合稀释作用影响 | 第39-41页 |
| ·悬浮颗粒物吸附作用模拟实验 | 第41-45页 |
| ·吸附作用模拟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 ·悬浮颗粒物对 LAS 的吸附作用 | 第42-45页 |
| 5. 双台子河口区域 LAS 的地球化学过程 | 第45-67页 |
| ·站位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45-47页 |
| ·双台子河口区域 LAS 的分布变化特征 | 第47-54页 |
| ·水体 LAS 分布特征 | 第47-51页 |
| ·沉积物 LAS 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 ·水体 LAS 的迁移过程 | 第54-58页 |
| ·溶解态 LAS 的非保守性与稀释混合作用 | 第54-57页 |
| ·颗粒物对 LAS 的吸附作用 | 第57-58页 |
| ·沉积物 LAS 的迁移过程 | 第58-64页 |
| ·水体 LAS 对沉积物的影响 | 第58-59页 |
| ·LAS 的沉降 | 第59-61页 |
| ·LAS 的埋藏 | 第61-64页 |
| ·河口 LAS 质量平衡方程 | 第64-67页 |
| ·方程的建立与意义 | 第64-65页 |
| ·方程系数的研究 | 第65-67页 |
| 6.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