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协商民主理论阐述 | 第17-25页 |
| ·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 第17-18页 |
| ·协商民主理论提出的原因 | 第17-18页 |
| ·协商民主理论对于政治民主的意义 | 第18页 |
| ·协商民主理论的内涵 | 第18-21页 |
| ·协商民主理论中的主要观点 | 第19-21页 |
| ·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选择 | 第21页 |
|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实现的可能性 | 第21-22页 |
| ·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可行性 | 第22-23页 |
| ·协商民主理论框架下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实现形式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运行结构 | 第25-33页 |
| ·协商的框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25-28页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体 | 第25-27页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协商的形式及内容 | 第27页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价值诉求 | 第27-28页 |
| ·协商的依据: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 | 第28-29页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规定 | 第29页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规定 | 第29页 |
| ·协商的程序:政治协商的过程 | 第29-31页 |
| ·协商的能力:政治协商主体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 ·协商主体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影响 | 第31页 |
| ·协商主体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项重要活动中的影响 | 第31页 |
| ·协商主体在议政方面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 ·政治协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33-34页 |
| ·政治协商与有序政治参与 | 第33-34页 |
| ·政治协商与社会整合 | 第34页 |
|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 ·党的民主执政能力需要加强 | 第34-35页 |
| ·协商主体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 | 第35-36页 |
| ·协商主体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 第36-38页 |
| ·政治协商法制化环境的建设步伐过慢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40-47页 |
|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与完善的价值 | 第40-42页 |
| ·协商主体的影响力可以提高公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 | 第40页 |
| ·协商的过程可以促进决策合法化 | 第40-41页 |
| ·协商的范围可以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 第41页 |
| ·协商的结果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 第41-42页 |
| ·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途径 | 第42-47页 |
| ·完善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建设 | 第42-43页 |
| ·提高协商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 | 第43-44页 |
| ·拓宽公民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 | 第44-45页 |
| ·推进人民政协法制化建设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注释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