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以广西参与东盟合作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从区位理论到区域经济学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从区域经济到次区域合作的跨度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次区域合作 | 第22-33页 |
第一节 多层治理理论和多层外交 | 第22-24页 |
一、 多层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多层外交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次区域与次区域合作 | 第24-29页 |
一、 什么是次区域 | 第24-25页 |
二、 次区域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三、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的次区域合作 | 第26-27页 |
四、 从“互市”到“次区域合作”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前提 | 第29-33页 |
一、 全球化的兴起 | 第29-30页 |
二、 周边外交的需要 | 第30-31页 |
三、 国内体制的改革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广西参与同东盟的次区域合作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广西的地缘经济优势 | 第34-36页 |
一、 通道经济理论 | 第34-35页 |
二、 广西发展通道经济的区位优势 | 第35页 |
三、 广西在通道方面的建设成就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广西与越南的合作 | 第36-40页 |
一、 历史渊源 | 第36-38页 |
二、 贸易联系 | 第38页 |
三、 文化纽带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广西与其他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 第40-44页 |
一、 “两廊一圈” | 第41-42页 |
二、 “一轴两翼” | 第42页 |
三、 南新经济走廊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参与次区域合作的路径探索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制度构建历程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其他地区参与次区域制度构建的情况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寻求共有利益,推进制度构建 | 第47-51页 |
一、 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范式 | 第47-48页 |
二、 共有利益的界定 | 第48-49页 |
三、 次区域合作中的共有利益与制度构建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