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气田亚格列木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常规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雅克拉地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22-23页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3-2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5-33页 |
·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5-26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6-27页 |
·地层特征 | 第27-29页 |
·地层层序及划分 | 第27-29页 |
·生储盖特征 | 第29页 |
·沉积特征 | 第29-30页 |
·沉积演化特征 | 第29-30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30页 |
·气藏特征 | 第30-33页 |
·气藏温压特征 | 第30-31页 |
·天然气性质 | 第31页 |
·地面原油性质 | 第31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31-32页 |
·气藏类型 | 第32-33页 |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小层对比 | 第33-45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 第33-35页 |
·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 | 第35-40页 |
·层序界面识别 | 第35-39页 |
·层序划分 | 第39-40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40-45页 |
·砂体纵向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 第45-58页 |
·沉积体系主要特征 | 第45页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 第45页 |
·冲积扇沉积体系特征 | 第45页 |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5-46页 |
·沉积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 | 第46-51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46-49页 |
·测井相研究 | 第49-51页 |
·地震相分析 | 第51-54页 |
·地震属性提取 | 第51-52页 |
·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析 | 第52-54页 |
·单井相、剖面相与平面相研究 | 第54-5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54页 |
·剖面相分析 | 第54-56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56-58页 |
第5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与气水层识别 | 第58-74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8-61页 |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58-59页 |
·电性与物性关系 | 第59-60页 |
·含油气性特征 | 第60-6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61-65页 |
·岩心深度归位 | 第61-63页 |
·测井数据标准化 | 第63-64页 |
·测井数据归一化 | 第64-65页 |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第65-68页 |
·泥质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神经网络孔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神经网络渗透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饱和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效果评价 | 第67-68页 |
·气水层识别 | 第68-74页 |
·储层下限确定 | 第69-70页 |
·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70-71页 |
·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识别气水层 | 第71-72页 |
·神经网络方法识别气水层 | 第72页 |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气水层类型 | 第72-74页 |
第6章 地质建模研究 | 第74-91页 |
·地质建模理论方法 | 第74-78页 |
·确定性建模方法 | 第74-75页 |
·随机建模方法 | 第75-78页 |
·地质建模准备工作 | 第78-80页 |
·模拟算法选择 | 第78页 |
·随机建模流程 | 第78-79页 |
·数据输入 | 第79页 |
·网格设计 | 第79-80页 |
·构造模型建立 | 第80-81页 |
·断层模型的建立 | 第80页 |
·层面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沉积相模型建立 | 第81-82页 |
·属性模型建立 | 第82-87页 |
·测井数据离散化 | 第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相控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84-87页 |
·网格粗化 | 第87-90页 |
·孔隙度模型粗化 | 第87-88页 |
·渗透率模型粗化 | 第88-89页 |
·含水饱和度模型粗化 | 第89-90页 |
·储量计算 | 第90-91页 |
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与分类评价 | 第91-114页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91-95页 |
·孔隙大小 | 第91页 |
·喉道大小 | 第91-92页 |
·喉道分布 | 第92页 |
·孔喉连通性及渗流参数 | 第92-95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95-101页 |
·砂体几何形态 | 第95页 |
·物性平面非均质特征 | 第95-98页 |
·平面非均质参数特征 | 第98-101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101-104页 |
·层间隔层研究 | 第101-102页 |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分布及差异性 | 第102-103页 |
·分层系数和砂层密度 | 第103-104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104-109页 |
·层内夹层研究 | 第105-107页 |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研究 | 第107-109页 |
·储层分类 | 第109-114页 |
·储层分级 | 第109-111页 |
·各类储层特征 | 第111-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