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方志学理论及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1 方志学理论构成 | 第12-20页 |
·方志学定义 | 第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方志学的学科体系 | 第14-20页 |
·方志基础理论学 | 第15-17页 |
·方志编纂学 | 第17-18页 |
·方志评论学 | 第18页 |
·方志信息学 | 第18-19页 |
·方志管理学 | 第19页 |
·方志学与其他学科 | 第19-20页 |
2 方志学在当代的发展及价值 | 第20-30页 |
·方志学在当代的发展 | 第20-25页 |
·修志方式的统一化 | 第20页 |
·志书体例的规范化 | 第20-22页 |
·志书内容的时代化 | 第22-23页 |
·修志机构的制度化 | 第23-24页 |
·研究视角的创新化 | 第24-25页 |
·方志学的价值 | 第25-30页 |
·史学的微观化研究 | 第25-26页 |
·为边缘交叉学科提供资料 | 第26页 |
·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 第26-28页 |
·地方文化建设的载体 | 第28-29页 |
·强化地方认同意识 | 第29-30页 |
3 当代方志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0-36页 |
·制约当代方志学发展的因素 | 第30-33页 |
·学术传承的不足 | 第30-31页 |
·方志队伍的数量与素质的问题 | 第31页 |
·理论研究的缺陷 | 第31-32页 |
·学术研究机构的缺乏 | 第32-33页 |
·解决办法 | 第33-36页 |
·方志人才的深入培养 | 第33页 |
·理论期刊的进一步创建 | 第33-34页 |
·方志利用方式的拓宽 | 第34-35页 |
·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