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 雷诺氏病中医研究进展 | 第11-23页 |
| 1.中医古代文献记载 | 第11页 |
| 2 当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21页 |
| ·病因病机 | 第11-14页 |
| ·治疗方法 | 第14-21页 |
| 3.问题与展望 | 第21-2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 ·展望 | 第21-23页 |
| 雷诺氏病的西医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 1.雷诺综合征的概念 | 第23页 |
| 2.雷诺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 | 第23-25页 |
| ·发病原因 | 第23页 |
| ·发病机制 | 第23-25页 |
| 3.辅助检查 | 第25-27页 |
| ·激发试验 | 第26页 |
| ·手指温度恢复时间测定 | 第26页 |
| ·指温与指动脉压关系测定 | 第26页 |
| ·光电容积描记法 | 第26页 |
| ·手指光电容积脉波描记 | 第26页 |
| ·甲皱微循环检查 | 第26-27页 |
| ·动脉造影 | 第27页 |
| 4.鉴别诊断 | 第27页 |
| 5.治疗 | 第27-32页 |
| ·内科药物治疗 | 第27-29页 |
| ·外科手术治疗 | 第29-32页 |
| ·辅助治疗 | 第32页 |
| 6.总结 | 第32-33页 |
| 临床研究 | 第33-42页 |
| 1.基本病例资料及临床分析 | 第33-35页 |
| 2.诊疗标准 | 第35-37页 |
|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 ·整体辨证分型标准 | 第36页 |
|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 ·排除标准 | 第36-37页 |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37页 |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37页 |
| 3.研究方法 | 第37-42页 |
| ·分组 | 第37页 |
| ·治疗方法 | 第37-39页 |
| ·疗程 | 第39页 |
| ·试验用药物 | 第39-40页 |
| ·观测指标 | 第40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0-41页 |
| ·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45页 |
| 1.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第42-44页 |
| 2.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9页 |
| 雷诺综合征治疗方案的优化依据 | 第45-49页 |
| 1.前列地尔、贝前列腺素钠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 2.马来酸桂哌齐特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6-47页 |
| 3.七叶皂苷钠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7页 |
| 4.鹿瓜多肽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7-48页 |
| 5.脉血康胶囊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8页 |
| 6.脾氨肽应用于雷诺综合征的特点分析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表 | 第58-60页 |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