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17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1页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页 |
(五)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疗程 | 第12页 |
(四) 疗效性观察 | 第12页 |
(五) 安全性指标 | 第12页 |
(六)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2-13页 |
(七) 统计学方法 | 第13页 |
三、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3-14页 |
(一)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第13页 |
(二)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 第13页 |
(三) 糖尿病病程比较 | 第13-14页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14页 |
(五) 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 2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第14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14-16页 |
(一) 健脾降糖方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 健脾降糖方对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影响 | 第15页 |
(三) 健脾降糖方对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影响 | 第15页 |
(四)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15-16页 |
五、 安全性观察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第17-24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二) 实验药物 | 第17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四)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五) 其他材料 | 第18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一) 造模方法 | 第18页 |
(二) 分组方法 | 第18页 |
(三) 给药方法 | 第18页 |
(四) 观察指标及标本留取方法 | 第18-19页 |
(五) 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六)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0-24页 |
(一) 一般情况 | 第20页 |
(二) 实验数据比较 | 第20-24页 |
讨论 | 第24-34页 |
一、 祖国医学对“脾虚致消”、“健脾愈消”的认识 | 第24-25页 |
二、 健脾降糖方的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5-28页 |
(一) 组方配伍 | 第26页 |
(二) 中药功效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6-28页 |
三、 GLP-1 的生理病理意义及相关药物研究 | 第28-30页 |
四、 导师对脾虚与 GLP-1 关系的认识 | 第30-31页 |
五、 临床疗效及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一) 临床观察 | 第31-32页 |
(二) 动物实验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 第3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发表论文 | 第52-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