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0-21页 |
| 1.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定义与范畴 | 第10页 |
| 2.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10-12页 |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 ·危险因素 | 第11-12页 |
| 3. 诊断学进展 | 第12-14页 |
|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 第12-13页 |
| ·阴道镜检查 | 第13页 |
| ·子宫颈活检 | 第13页 |
| ·诊断性子宫颈锥切术 | 第13页 |
| ·子宫颈管搔刮术 | 第13-14页 |
| ·HPV检测 | 第14页 |
| 4. 处理与治疗进展 | 第14-17页 |
| ·观察随访 | 第14页 |
| ·药物治疗 | 第14-15页 |
| ·局部破坏性治疗 | 第15-16页 |
| ·局部切除性治疗 | 第16页 |
| ·全子宫切除术 | 第16-17页 |
| ·光动学治疗(PDT) | 第17页 |
| ·治疗后随访 | 第17页 |
| 5. 中医药治疗CIN的研究 | 第17-18页 |
| ·临床研究 | 第17-18页 |
| ·实验研究 | 第18页 |
| 6. 中医药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实验研究 | 第18-19页 |
| ·临床研究 | 第19页 |
| 7. 立项依据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1-23页 |
|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1-23页 |
| 2. 临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24-25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5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 3. 资料分析 | 第26-30页 |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6-28页 |
| ·治疗结果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30页 |
| 4. 结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1-37页 |
| 1. 药物干预CIN的背景资料 | 第31页 |
| 2. 治法探讨 | 第31-32页 |
| ·内服加味蜀羊泉散治疗CIN I~II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加味蜀羊泉散治疗CIN I~II的有效性探讨 | 第32页 |
| 3. 方药分析 | 第32-35页 |
| ·方解方义 | 第32-33页 |
| ·单味药解析 | 第33-34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5页 |
| 4. 作用机理探讨 | 第35页 |
| 5. 不足与展望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