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第10页 |
2. 绝经后期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五)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六)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1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1-14页 |
(一) 随机分组 | 第11-13页 |
1. 样本例数估计 | 第11-12页 |
2.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3. 分组方法 | 第12-13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1. 穴位埋线组 | 第13页 |
2. 普通针刺组 | 第13页 |
(三) 疗效评定 | 第13-14页 |
1. 临床疗效观察 | 第13-14页 |
2. 依从性观察 | 第14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14页 |
(四) 统计分析 | 第14页 |
三、结果 | 第14-19页 |
(一) 基本情况分析 | 第14-15页 |
(二) 临床疗效观察 | 第15-19页 |
1. Kuppenman指数的变化 | 第15-16页 |
2. 治疗后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第16-18页 |
3. 总体疗效分析 | 第18页 |
4. 对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 | 第19页 |
四、讨论 | 第19-27页 |
(一) 立论依据 | 第19-23页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2. 薄氏腹针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3.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4. 穴位的选取 | 第22-23页 |
(二)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23-26页 |
1. 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影响 | 第23-24页 |
2. 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各项症状评分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穴位埋线可调节围绝经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状态 | 第25-26页 |
(三) 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者依从性和安全性评价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附表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