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0 前言 | 第14-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31页 |
·油田污水中聚丙烯酰胺的来源 | 第15-18页 |
·油田中所用聚丙烯酰胺的种类 | 第15-17页 |
·聚丙烯酰胺在油田作业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特点、处理现状及面临问题 | 第18-21页 |
·含聚污水的特点 | 第18-19页 |
·含聚污水的出路 | 第19-20页 |
·目前使用的去除工艺及问题 | 第20-21页 |
·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聚丙烯酰胺的好氧降解研究 | 第22-24页 |
·聚丙烯酰胺的厌氧降解研究 | 第24-25页 |
·提高含聚污水可生化性 | 第25-29页 |
·提高含聚污水可生化性手段 | 第25-26页 |
·Fenton 氧化对可生化性的提高 | 第26-28页 |
·Fenton 氧化与生物降解联用的应用 | 第28-29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学术构想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页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29页 |
·实验技术路线框图 | 第29-31页 |
2 论文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1-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的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检测与评价方法 | 第33-40页 |
·含聚污水中主要检测指标的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活性污泥的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含聚污水中主要指标物质对 COD 的贡献 | 第37-40页 |
3 功能菌的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 | 第40-67页 |
·功能菌的筛选、鉴定 | 第40-54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6 株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5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混合菌对含聚污水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67-89页 |
·混合菌对聚丙烯酰胺的降解 | 第67-76页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 | 第76-80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混合菌对原油与聚丙烯酰胺共存时的降解 | 第80-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混合菌对含聚污水的降解 | 第85-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Fenton 氧化提高含聚污水可生化性的可行性分析 | 第89-123页 |
·Fenton 氧化对含聚污水中主要指标物质的去除 | 第89-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5页 |
·Fenton 预氧化——生化联用处理可行性分析 | 第105-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1页 |
·不同作用后的聚丙烯酰胺及原油的变化 | 第111-12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6 活性污泥的培养及对含聚污水的处理 | 第123-141页 |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性能测定 | 第123-133页 |
·实验方法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3页 |
·连续进水中活性污泥对含聚污水的处理 | 第133-139页 |
·实验方法 | 第133-13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4-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7 油田含聚污水处理小试实验 | 第141-156页 |
·胜利油田含聚污水水样处理实验 | 第141-147页 |
·实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2-147页 |
·大庆油田含聚污水水样处理实验 | 第147-154页 |
·实验方法 | 第1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8-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结论 | 第156-158页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8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附录 | 第169-201页 |
个人简历 | 第201-202页 |
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202-205页 |
致谢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