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化形态—地理影响纪录片 | 第10-19页 |
第一节 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乃至决定着纪录片的文化形态 | 第10-13页 |
一、表现对象的地域性 | 第10-11页 |
二、创作者的地域性 | 第11-12页 |
三、接受者的地域性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中外地理差异带来的纪录片创作差异—以中美纪录片比较为例 | 第13-16页 |
一、不同的电视体制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 第13-14页 |
二、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水平形成不同的营销模式 | 第14-15页 |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传播理念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西部纪录片:特殊地域培育出的纪录片类型 | 第16-19页 |
一、西部大开发的政治背景 | 第16-17页 |
二、自然资源 | 第17页 |
三、人文精神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呈现结果—纪录片之于地理的意义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纪录片呈现地理并赋予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同样的地理,不同的呈现—《中国》和《愚公移山》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纪录片呈现“地理”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地理缺失—中国纪录片最大的危机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先获奖,后回国”的发展策略 | 第23-26页 |
一、边缘化的创作倾向,片面的地理呈现 | 第24-25页 |
二、猎奇,制造“东方奇观”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盲目地模仿、跟风、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26-28页 |
一、“生搬硬套”国外纪录片模式 | 第26-27页 |
二、不加改造地“移植”国内成功的纪录片栏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本土资源的支撑—中国纪录片的生机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本土的文化资源: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 | 第28-30页 |
一、优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纪录片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根本 | 第28-29页 |
二、以地域文化为参照,生产“类型化”的纪录片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本土的市场资源:受众 | 第30-34页 |
一、国内纪录片受众现状 | 第30-31页 |
二、在大众化面孔的背后,适时、适当地运用地域因素分众化 | 第31-34页 |
三、用变化着眼光对待受众地理 | 第34页 |
第三节 本土化的政治资源:国家积极的“构成角色” | 第34-37页 |
一、国家“保护”与“限制” | 第34-35页 |
二、积极的“构成角色” | 第35-36页 |
三、发挥媒介集群,促进产业优化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双重编码策略—中国纪录片的全球化之路 | 第37-45页 |
第一节 题材的“双重编码” | 第37-40页 |
一、本土化的题材,世界性的关照 | 第38-39页 |
二、世界性的题材,本土化的关照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艺术追求的“双重编码” | 第40-42页 |
一、中外纪录片审美差异 | 第40-41页 |
二、中国式美学的“现代化”改造 | 第41-42页 |
三、培养国际受众的“中国式”审美 | 第42页 |
第三节 文化传播的“双重编码” | 第42-45页 |
一、世界文化是传播的基础 | 第42-43页 |
二、本土文化是传播的目的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用“媒介地理学”探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意义 | 第45-50页 |
第一节 国家意义:塑造民族国家的形象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媒介产业意义:促进世界媒介产业的生态平衡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文化意义: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而不同”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社会意义:实现人、地理、媒介之间的积极互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信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