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7-9页 |
|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土地利用过程的模型与理论 | 第12-1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3S技术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 ·LUCC模型研究 | 第13-15页 |
| ·多元统计模型 | 第13页 |
| ·马尔柯夫链模型 | 第13-14页 |
| ·类似杜能模型 | 第14页 |
| ·CLUE模型/CA模型 | 第14-15页 |
|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5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土地利用驱动力的模型化 | 第15-16页 |
| ·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 | 第16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尺度 | 第16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 | 第16-17页 |
| ·未来展望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系统分析 | 第18-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18-20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 ·人口情况 | 第20-21页 |
| ·社会经济 | 第21页 |
|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 第21-23页 |
| ·已有数据 | 第21页 |
| ·野外考察工作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 ·用于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23-24页 |
|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4页 |
| ·模型与现实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 第25-37页 |
|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5-27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 ·环境变化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案例应用 | 第27-29页 |
|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案例分析 | 第28-29页 |
| ·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 | 第29-37页 |
|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9-30页 |
| ·策勒绿洲耕地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30-32页 |
|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第32-35页 |
| ·结论与分析 | 第35-37页 |
| 第六章 策勒绿洲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7-44页 |
| ·系统分析和结构分析 | 第37页 |
| ·模型假设及总体结构 | 第37页 |
| ·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37-38页 |
| ·参数估计方法 | 第37-38页 |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 ·研究区土地利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8-44页 |
| ·过去10 年间土地利用特征 | 第38-39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 ·1990-2002 年模型模拟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页 |
| ·不足 | 第44-45页 |
| ·系统动力学模型不足 | 第44页 |
| ·存在的误差 | 第44-45页 |
| ·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