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应用于天山公路地区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疆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 | 第17-26页 |
·泥石流类型特征、分布及分期 | 第17-19页 |
·泥石流类型特征及分布 | 第17-19页 |
·分期特征 | 第19页 |
·公路泥石流发育的宏观规律 | 第19-20页 |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形成环境 | 第20-23页 |
·丰富的物源 | 第20-22页 |
·特殊的地貌环境 | 第22页 |
·具有梵凤效应的气象条件 | 第22-23页 |
·公路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及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 第26-78页 |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研究 | 第26-55页 |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运动机理综述 | 第26页 |
·天山公路沟谷泥石流流态研究 | 第26-27页 |
·泥石流运动剪切力、运动阻力及泥石流体抗剪强度 | 第27-29页 |
·泥石流流量研究 | 第29-37页 |
·暴雨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 第29-32页 |
·冰川融雪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暴雨—冰川融雪型泥石流流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天山公路泥石流流量的综合成因法计算 | 第34-37页 |
·天山公路泥石流流量计算补充研究 | 第37页 |
·泥石流流速研究 | 第37-43页 |
·一次爆发后泥石流总量和固体物质总量 | 第43-45页 |
·一次爆发后泥石流堆积扇特征参数研究 | 第45-47页 |
·泥石流冲击力参数研究 | 第47-52页 |
·泥石流弯道超高分析 | 第52-53页 |
·泥石流爬高和冲起高度研究 | 第53-55页 |
·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 第55-76页 |
·天山公路泥石流防治构造物基础埋深的研究 | 第55-59页 |
·泥石流地区桥梁孔径及路基防护高度安全值的研究 | 第59-60页 |
·泥石流流量对桥涵孔径的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路基防护安全高度计算分析 | 第60页 |
·泥石流防治构造物抗泥石流冲击力安全性能的研究 | 第60-62页 |
·泥石流速流结构特征参数的研究 | 第62页 |
·泥石流堆积扇下底埋隧道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研究 | 第62-65页 |
·泥石流拦渣坝和储於场库容量设计研究 | 第65页 |
·泥石流磨蚀机理及磨蚀量化参数计算研究 | 第65-71页 |
·磨蚀机理 | 第66-67页 |
·磨蚀力、磨蚀速度及磨蚀量计算研究 | 第67-71页 |
·天山公路泥石流沉积物淤埋机理研究 | 第71-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天山公路典型沟谷泥石流室内外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研究 | 第78-86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 第78-83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背景 | 第78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目的 | 第78-79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相似设计 | 第79-80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 第80-83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 | 第83-85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测试 | 第83页 |
·K630 沟谷泥石流原位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建议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