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学术史综述 | 第11-17页 |
·近代中国西医高等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对教会大学医学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英美派医学教育的研究 | 第14-16页 |
·对圣约翰大学个案的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建立上海最早的高等医学教育:文恒理办学举措 | 第20-41页 |
·西医东渐中上海西医教育的发轫 | 第20-23页 |
·圣约翰医科的最早溯源:从“同仁医局”到“同仁医院” | 第23-27页 |
·文恒理的教学理念及实践 | 第27-29页 |
·文恒理倡议成立“中华博医学会” | 第29-32页 |
·从书院医学部到大学医学院的转变 | 第32-41页 |
·课程及师资硬件设施 | 第33-39页 |
·教会医学教育大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让圣约翰医科蜚声中外:莫约西办学举措 | 第41-72页 |
·失败中带来机遇:与上海哈佛医学校的合作办学 | 第41-45页 |
·与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的成功合并 | 第45-49页 |
·积极筹划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联合 | 第49-56页 |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中国医学教育的考察 | 第49-52页 |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与基金会的“上海计划” | 第52-56页 |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影响 | 第56页 |
·克服多种困难,稳步发展圣约翰医科 | 第56-72页 |
·圣约翰引领联合医学院运动 | 第56-61页 |
·与国立上海医学院的合作计划 | 第61-67页 |
·抗战前的稳步发展 | 第67-72页 |
第四章 时局所限与办学遗憾:倪葆春苦心经营 | 第72-93页 |
·受战火侵扰的医学院 | 第72-83页 |
·抗战初期的圣约翰医学院 | 第72-75页 |
·倪葆春率队参与抗战医护工作 | 第75-77页 |
·珍珠港事件后的颠沛 | 第77-79页 |
·解放战争时期的财政危机 | 第79-83页 |
·适应形势,三派合一 | 第83-93页 |
·解放初期的医学院 | 第83-87页 |
·最终裁撤,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 | 第87-93页 |
第五章 从圣约翰看上海英美派医学教育的特色 | 第93-108页 |
·为人称道的办学特色 | 第93-96页 |
·作为“医疗与科研平台”的教学医院 | 第96-100页 |
·专业化师资及自由教育 | 第100-103页 |
·影响深远的历史遗产 | 第103-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