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刘大年史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引言第15-31页
 一、学术史回顾第16-28页
 二、选题理由与价值第28-29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9-30页
 四、预期创新与不足第30-31页
第一章 时代、史学与刘大年第31-132页
 第一节 作为"战士与学者"的一生第31-68页
 第二节 著述: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第68-97页
 第三节 学术交往第97-132页
第二章 刘大年的主要史学建树第132-209页
 第一节 创榛辟莽,开"美国侵华史研究"之先河——以《美国侵华简史》为中心的分析第133-141页
 第二节 以"反帝、反封建"为"红线"编撰中国近代通史——以《中国史稿》第四册(《中国近代史稿》)为中心的分析第141-163页
 第三节 致力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第163-176页
 第四节 开拓抗日战争史研究第176-189页
 第五节 从传统文化深层解读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运动的主题——以《评近代经学》为中心的分析第189-209页
第三章 刘大年的主要史学理论:阶级斗争观点第209-264页
 第一节 私有制社会历史研究:把"社会阶级、阶级斗争和以此为枢纽的全部社会关系及其体系的运动"作为对象第210-229页
 第二节 反抗动力论:下层劳动人民的革命与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主要因素第229-249页
 第三节 劳动人民"历史主体论":一个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过程的普遍命题第249-264页
第四章 刘大年与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革命史范式第264-342页
 第一节 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构筑第265-279页
 第二节 推动中国近代史叙事革命史化第279-299页
 第三节 回应"现代化范式"的挑战——刘大年关于"革命史范式"在新时期历史命运的思考第299-342页
结语第342-353页
参考文献第353-374页
致谢第374-3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376-37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377页

论文共3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八十年代”史学谱
下一篇:《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