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盐芥TsNPT启动子的功能分析及其上游结合蛋白的克隆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符号说明第11-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5页
   ·启动子的概念和分类第13-18页
     ·启动子的概念第13-14页
     ·启动子的分类第14-18页
       ·组成型启动子第14-15页
       ·诱导型启动子第15-16页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第16-18页
   ·转录因子第18-21页
     ·转录因子的概念第18-19页
     ·转录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第19-20页
     ·植物中逆境相关的转录因子第20-21页
   ·NA~+/PI转运体简介第21-24页
     ·植物中其他的磷转运体蛋白基因第22-23页
     ·盐芥中的Na~+/Pi转运体基因第23-24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7页
   ·实验材料第25-26页
     ·植物材料第25页
     ·菌株和质粒载体第25页
     ·培养基及药品试剂第25-26页
   ·试验方法第26-37页
     ·质粒的重组和转化第26-27页
       ·质粒DNA的制备和纯化第26页
       ·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第26页
       ·DNA片段的回收和定量第26页
       ·目的DNA片段与载体DNA的连接第26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第26-27页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27页
     ·启动子的信息学分析以及缺失体的构建第27页
     ·拟南芥的转化和筛选第27-28页
       ·遗传转化第27-28页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28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第28-29页
       ·PCR检测第28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GUS组织化学染色第28-29页
     ·转基因拟南芥拟南芥的GUS荧光活性测定第29页
     ·构建酵母单杂交所用诱饵质粒第29-30页
     ·盐芥总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第30-31页
       ·盐芥和拟南芥总RNA的提取第30页
       ·mRNA的分离第30-31页
       ·盐芥cDNA合成第31页
     ·酵母菌株Y187的遗传转化第31-33页
       ·共转化诱饵质粒和文库质粒第31-32页
       ·阳性酵母克隆的筛选第32页
       ·酵母质粒提取第32-33页
     ·组蛋白H3.2基因的克隆第33页
     ·TsH3.2蛋白原核细胞表达第33-34页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页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33-34页
     ·盐芥总蛋白及核蛋白的提取第34-35页
     ·凝胶阻滞试验测定目的蛋白与DNA结合活性第35-36页
       ·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配置第35页
       ·凝胶阻滞试验第35-36页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第36-37页
       ·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第36页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第36-37页
第三章 试验结果第37-56页
   ·启动子序列的信息学分析第37-39页
   ·启动子5’缺失体载体的构建第39-40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以及PCR鉴定第40-41页
   ·转D1结构的拟南芥植株分析第41-42页
   ·盐胁迫对转基因株系D1的GUS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2页
   ·转不同缺失结构植株的染色分析第42-45页
   ·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的GUS酶活性测定第45-47页
   ·酵母单杂交筛选第47-50页
     ·诱饵质粒的构建第47-49页
     ·盐芥cDNA文库的制备第49-50页
     ·利用酵母单杂交试验筛选目的蛋白第50-52页
     ·筛选浓度以及文库质量的测定第50-51页
     ·诱饵质粒与盐芥cDNA共转化酵母Y187第51-52页
   ·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第52-54页
   ·目的蛋白与DNA片段的结合试验第54页
   ·TsH3.2基因转化烟草第54-56页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第56-60页
   ·TsNPT启动子的-365到-232片段存在叶特异表达和盐胁迫响应的作用元件第56-57页
   ·盐芥组蛋白H3.2有可能在基因表达调控和植株抗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7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构型DNA分子电荷输运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两种有机π电子共轭化合物复合薄膜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