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的能源概况 | 第11页 |
| ·煤的综合利用 | 第11-12页 |
| ·煤炭拔头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煤快速热解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流化床(Fluidized Bed Reactor) | 第14-16页 |
| ·固定床(Fixed Bed Reactor) | 第16-17页 |
| ·金属丝网(Wire-Mesh Reactor) | 第17-18页 |
| ·居里点热裂解仪(Curie Point Pyrolyzer) | 第18-19页 |
| ·沉降炉(Drop-Tube Reactor) | 第1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2章 煤的热解化学 | 第21-31页 |
| ·煤的热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煤的热解过程 | 第21-22页 |
| ·影响煤热解的因素 | 第22-23页 |
| ·煤在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 第23-25页 |
| ·有机化合物的热裂解规律 | 第23页 |
| ·煤热解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23-25页 |
| ·煤的热解机理及热解模型的发展 | 第25-29页 |
| ·单方程热解模型 | 第25-26页 |
| ·双方程反应热解模型 | 第26页 |
| ·无穷平行反应热解模型 | 第26-27页 |
| ·Chermin和van Krevelen模型 | 第27页 |
| ·FG-DVC模型 | 第27-29页 |
| ·粉煤热解通用模型 | 第29页 |
| ·煤的快速热解反应过程 | 第29页 |
| ·煤焦油的组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煤热解特性的TG-FTIR联用实验研究 | 第31-39页 |
| ·煤热解的TG-FTIR联用实验 | 第31-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物料 | 第32页 |
| ·实验条件 | 第32页 |
| ·煤热解过程的热重分析 | 第32-34页 |
| ·煤热解过程的FTIR分析 | 第34-35页 |
| ·煤热解动力学 | 第35-37页 |
| ·热分析动力学 | 第35-37页 |
| ·热解动力学参数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煤在喷动载流床中的快速热解实验 | 第39-53页 |
| ·实验装置 | 第39-41页 |
| ·喷动载流床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气相色谱仪 | 第40-41页 |
| ·实验条件与步骤 | 第41-42页 |
| ·实验条件 | 第41-42页 |
| ·实验步骤 | 第42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 ·热解温度对煤快速热解的影响 | 第43-48页 |
| ·热解温度对无机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热解温度对有机气体产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热解温度对气体、液体和半焦产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半焦和煤的燃烧特性实验 | 第46-48页 |
| ·煤粉在流化床反应器中的热解模型 | 第48-51页 |
| ·热解模型 | 第48-50页 |
| ·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5章 下行床煤拔头工艺的实验研究 | 第53-57页 |
| ·下行床煤拔头工艺流程与装置 | 第53-54页 |
| ·下行床煤拔头实验 | 第54-56页 |
| ·实验原料 | 第54页 |
| ·实验步骤和工艺条件 | 第54-55页 |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