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基于现代技术的河道浅滩演变研究--RS、ANN、GIS在闽江竹岐至侯官河段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第1-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1.1.1 浅滩演变特点第11-12页
  1.1.2 浅滩演变研究的学科价值第12-13页
  1.1.3 浅滩演变研究的应用价值第13-15页
 1.2 浅滩演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5-23页
  1.2.1 河工模型试验第15-16页
  1.2.2 河流泥沙数学模型第16-19页
  1.2.3 实测资料分析法第19-20页
  1.2.4 浅滩演变预测的主要困难和研究趋势第20-23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内河水深遥感方法与应用第25-54页
 2.1 概述第26页
 2.2 遥感技术第26-31页
  2.2.1 遥感第26-27页
  2.2.2 遥感技术设备第27-28页
  2.2.3 RS与GIS的集成第28-30页
  2.2.4 RS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第30-31页
 2.3 遥感测深的原理第31-35页
  2.3.1 遥感测深信息的接收过程第31-32页
  2.3.2 光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第32-33页
  2.3.3 水体对光波的衰减第33-34页
  2.3.4 不同信息源的波段特性第34-35页
 2.4 内河水深遥感第35-49页
  2.4.1 研究区域和研究时段选择第35-36页
  2.4.2 TM影像的处理第36-39页
  2.4.3 遥感光谱值和水深相关分析第39-41页
  2.4.4 水深遥感信息模型建立第41-47页
  2.4.5 水深反演与成果分析第47-49页
 2.5 RS技术在浅滩冲淤分析中的应用第49-52页
  2.5.1 概述第49-50页
  2.5.2 研究方法与成果比较第50-52页
 2.6 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浅滩演变预测模型第54-74页
 3.1 概述第54-55页
 3.2 人工神经网络第55-61页
  3.2.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第55-59页
  3.2.2 典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及神经网络计算特点第59-61页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浅滩演变预测模型第61-72页
  3.3.1 BP网络模型第61-64页
  3.3.2 影响因子分析第64-66页
  3.3.3 样本中各因子的获取第66-67页
  3.3.4 训练样本及其规范化第67-69页
  3.3.5 浅滩演变预测的BP网络模型第69-71页
  3.3.6 网络初始权、阈值和学习速率第71-72页
 3.4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闽江竹岐至侯官段浅滩演变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第74-95页
 4.1 概述第74页
 4.2 因子选择与提取方法第74-78页
  4.2.1 输入因子确定第74-76页
  4.2.2 输入输出因子的提取方法第76-78页
 4.3 训练样本的选取第78-80页
 4.4 二层5因子预测模式第80-87页
  4.4.1 隐层单元的数目第80-81页
  4.4.2 样本的规范化处理第81-82页
  4.4.3 权和阈值的初始值域第82-83页
  4.4.4 激活函数的确定第83-84页
  4.4.5 模型训练与检验第84-86页
  4.4.6 不同样本数对二层网络模型预测效果影响第86-87页
 4.5 三层4因子预测模式第87-92页
  4.5.1 网络的拓扑结构第87-88页
  4.5.2 样本的规范化处理第88-89页
  4.5.3 权和阈值的初始值域第89-90页
  4.5.4 模型训练与检验第90-92页
  4.5.5 不同样本数对三层网络模型预测效果影响第92页
 4.6 小结第92-95页
第五章 基于GIS的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第95-139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第96-101页
  5.2.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体系第96-97页
  5.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第97-99页
  5.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第99-101页
 5.3 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第101-104页
  5.3.1 基本方程第101-103页
  5.3.2 问题分析第103-104页
 5.4 GIS与泥沙数学模型集成第104-118页
  5.4.1 集成意义第104-105页
  5.4.2 集成形式与存在的问题第105-108页
  5.4.3 网络生成第108-112页
  5.4.4 输入与输出数据接口设计第112-118页
 5.5 基于GIS的闽江竹岐至侯官段泥沙数学模型第118-125页
  5.5.1 基本情况第118-119页
  5.5.2 泥沙模型的数值求解第119-123页
  5.5.3 基于GIS的泥沙数学模型的实现第123-125页
 5.6 基于GIS的模型结果分析第125-138页
  5.6.1 模型验证第125-127页
  5.6.2 河床变形预测结果分析第127-138页
 5.7 小结第138-139页
第六章 模拟与预测系统第139-154页
 6.1 概述第139-140页
 6.2 系统设计第140-142页
  6.2.1 系统结构第140-141页
  6.2.2 系统模块与功能第141-142页
 6.3 系统的主要技术第142-144页
 6.4 系统应用第144-1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4-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感潮河道三维水流泥沙数值模型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