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古代家训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三、家训研究现状和成果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我国古代家训概览 | 第17-32页 |
一、古代家训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2页 |
(一) 家训的起源 | 第17-18页 |
(二) 家训的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二、我国古代家训概况 | 第22-28页 |
(一) 古代家训的主要功能 | 第22-23页 |
(二) 古代家训的教导对象 | 第23-24页 |
(三) 古代家训的创作群 | 第24-27页 |
(四) 古代家训的撰写形式 | 第27-28页 |
三、家训的影响和作用 | 第28-32页 |
(一) 家训在政治方面的作用—官方思想的通俗化 | 第28-29页 |
(二) 家训在文化方面的功能—传统文化的普及化 | 第29页 |
(三) 家训在社会方面的影响—家族形态的凝结化和伦理化处世哲学的形成 | 第29-30页 |
(四) 家训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从家训内容看古代的家庭教育 | 第32-50页 |
一、家训思想溯源 | 第32-35页 |
(一) 家训思想的社会基础 | 第32页 |
(二) 家训思想的心理基础 | 第32-33页 |
(三) 家训的核心理念是儒家思想 | 第33-35页 |
二、古代家训中的教育方法论 | 第35-38页 |
(一) 终身一贯的家庭教育 | 第35-36页 |
(二) 环境熏陶论 | 第36-37页 |
(三) 身教示范法 | 第37页 |
(四) 道理阐述 | 第37-38页 |
三、家训中的人生哲学教育观 | 第38-48页 |
(一) 立志为首 | 第38-40页 |
(二) 修身养德 | 第40-44页 |
(三) 经世应务 | 第44-45页 |
(四) 齐家之道 | 第45-46页 |
(五) 治学态度 | 第46-48页 |
四、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的消极方面 | 第48-50页 |
(一) 家训中的封建家长制思想 | 第48页 |
(二) 家训中的男尊女卑思想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古代家训对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第50-58页 |
一、古代家庭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比较 | 第50-52页 |
(一) 从家庭教育内容看 | 第50页 |
(二) 从家庭教育目标看 | 第50-51页 |
(三) 从家庭教育形式看 | 第51页 |
(四) 从家庭教育环境看 | 第51-52页 |
二、现代家庭教育功能在形式上的缺失 | 第52-54页 |
(一) 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52页 |
(二) 立志教育的缺失 | 第52-53页 |
(三)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缺失 | 第53页 |
(四) 自主能力培养的缺失 | 第53-54页 |
三、重塑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 | 第54-58页 |
(一)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 | 第54-56页 |
(二) 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构建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