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0页 |
|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1页 |
| ·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 ·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需要,要求重视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3页 |
| ·会议座谈 | 第13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当前国内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14-28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4-17页 |
| ·第一阶段1954 年-1965 年,初建阶段 | 第14-15页 |
| ·1966 年-1971 年,严重破坏阶段 | 第15页 |
| ·1972 年-1978 年,恢复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 ·1979 年-2000 年,奠定基础阶段 | 第16页 |
| ·2001 至今,建立并发展阶段 | 第16-17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分析 | 第17-18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 第18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18-28页 |
| ·沿袭以前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思维惯性 | 第19-20页 |
|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依旧突出 | 第20-21页 |
| ·体育职业教育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 | 第21-22页 |
| ·经费来源单一,教学硬件设施简陋 | 第22-23页 |
| ·专业设置不合理 | 第23-25页 |
| ·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 第25页 |
| ·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 | 第25-26页 |
| ·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 第26-28页 |
| 第3章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28-44页 |
| ·安徽体院基本情况 | 第28-33页 |
| ·安徽体院的历史回顾 | 第28页 |
| ·安徽体院的办学定位 | 第28页 |
| ·安徽体院的机构设置 | 第28-29页 |
| ·安徽体院的人才培养类型 | 第29-30页 |
| ·安徽体院的专业设置 | 第30-32页 |
| ·安徽体院的办学规模 | 第32页 |
| ·安徽体院的师资队伍 | 第32-33页 |
| ·安徽体院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 第33-44页 |
| ·明确的办学方向 | 第33-34页 |
| ·“科教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 第34页 |
| ·院校基地化、基地院校化 | 第34-35页 |
| ·“一条龙”的运动员输送体系 | 第35页 |
| ·灵活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方式 | 第35-36页 |
| ·健全的训练制度建设 | 第36-37页 |
| ·研训结合的训练方式 | 第37页 |
| ·以体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职业教育体系 | 第37-44页 |
| 第4章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44-64页 |
|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44-45页 |
| ·模式 | 第44页 |
| ·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 第44-45页 |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45-64页 |
|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 第45-49页 |
| ·体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49-53页 |
| ·体育高职院校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53-64页 |
| 第5章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