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1页 |
| 一、军事应激与抑郁 | 第9-13页 |
| (一) 应激 | 第9-11页 |
| (二) 军事应激 | 第11-13页 |
| 1. 军事应激概念 | 第11页 |
| 2. 军事应激的分类 | 第11-13页 |
| 3. 对军事应激的研究 | 第13页 |
| 二、军事应激条件下抑郁的发生与危害 | 第13-15页 |
| 三、军事应激条件下预测抑郁的依据 | 第15-21页 |
| (一) 军事应激条件下抑郁的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 1. 抑郁易感性 | 第15-17页 |
| 2.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 第17页 |
| 3. 人际关系 | 第17-19页 |
| (二) 军事应激条件下抑郁发生的连续性 | 第19页 |
| (三) 军事应激条件下抑郁预测研究的现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方法与步骤 | 第21-36页 |
| 一、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 (一) 理论构想 | 第21页 |
| (二) 预测量表编制方案 | 第21-23页 |
| 1.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2页 |
| 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二、样本 | 第23-24页 |
| 三、方法 | 第24-26页 |
| (一) 拟定条目池 | 第24页 |
| (二) 确定效标 | 第24页 |
| (三) 调查工具 | 第24-25页 |
|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24页 |
| 2.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24-25页 |
| 3. 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 第25页 |
| 4. 知觉压力问卷(PSS-10) | 第25页 |
| 5. 条目池 | 第25页 |
| 6.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5页 |
| (四) 施测 | 第25-26页 |
| 四、数据分析 | 第26-36页 |
| (一) 建立数据库 | 第26页 |
| (二)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36页 |
| 1. 建立回归方程 | 第26-29页 |
| 2. 初量表的计分与设计 | 第29-30页 |
| 3.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项目分析 | 第30-33页 |
| 4.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最终题项确定 | 第33-34页 |
| 5. 信度和效度 | 第34-35页 |
| 6. 常模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验证与初步应用 | 第36-40页 |
| 一、量表阳性预测率的研究 | 第36-39页 |
| 二、在1134 名陆军边防军人的初步应用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0-42页 |
| 一、对《军事应激反应性抑郁预测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评价 | 第40-41页 |
| 二、量表编制中的问题及针对问题的探讨 | 第41页 |
| 三、中国军人抑郁反应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附录 | 第49-70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49-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二、使用量表与汇编条目池 | 第54-70页 |
| 学习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70-71页 |
| 一、参编著作 | 第70页 |
| 二、参加课题 | 第70页 |
| 三、拟发表论文 | 第70页 |
| 四、担任职务与获得荣誉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