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群体茎蘖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9-10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0-12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12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不同行距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 第14-1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8页 |
·总茎(穗)数 | 第16页 |
·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 | 第16页 |
·叶面积指数(LAI) | 第16-17页 |
·茎秆性状 | 第17页 |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17页 |
·群体透光率测定 | 第17页 |
·灌浆特性 | 第17-18页 |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 第18页 |
·粒叶比 | 第18页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5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19-20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 第20-22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2-23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光合特性的的影响 | 第23-29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 第23-25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25-27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冠层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粒叶比的影响 | 第31-32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 第32-39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植株高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叶鞘重的影响 | 第34-35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位长度茎秆干重的影响 | 第35-37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粗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的影响 | 第39-41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 第41-45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次生根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单株茎数的影响 | 第42-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50页 |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第45页 |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源库关系—粒叶比的影响 | 第47页 |
·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茎秆质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实现超高产的行距配置和密度组合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