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黄瓜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黄瓜霜霉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历史和危害 | 第10页 |
·症状 | 第10-11页 |
·病原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病原菌生理分化 | 第12-13页 |
·病害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病原真菌毒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 | 第14-20页 |
·病原真菌的毒性变异 | 第15-16页 |
·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分化 | 第16-17页 |
·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 | 第17-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孢子囊形态观察及大小测量 | 第22-23页 |
·供试菌源 | 第22-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3-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供试菌源 | 第23-24页 |
·接种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调查项目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黄瓜霜霉病菌RAPD分析 | 第25-29页 |
·供试菌源 | 第25-26页 |
·DNA的提取与定量 | 第26-27页 |
·RAPD扩增 | 第27-28页 |
·引物筛选 | 第28页 |
·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 第28-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黄瓜霜霉病菌ITS区序列分析 | 第29-34页 |
·供试菌源 | 第29页 |
·引物筛选 | 第29页 |
·ITS反应程序及体系优化 | 第29-31页 |
·PCR扩增 | 第31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1页 |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31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1-3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页 |
·细菌中质粒DNA的制备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33页 |
·重组克隆的测序和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63页 |
·孢子囊形态观察和大小测定结果 | 第34-38页 |
·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38-42页 |
·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42-51页 |
·体系优化 | 第51-55页 |
·引物筛选 | 第51页 |
·模板DNA浓度对ITS区扩增的影响 | 第51页 |
·Mg~(2+)浓度对ITS区扩增的影响 | 第51-52页 |
·dNTP浓度浓度对ITS区扩增的影响 | 第52页 |
·TaqDNA聚合酶浓度对ITS区扩增的影响 | 第52-53页 |
·退火温度对ITS区扩增的影响 | 第53-54页 |
·31个黄瓜霜霉病菌株ITS区扩增结果 | 第54-55页 |
·ITS区序列分析 | 第55-63页 |
4 讨论 | 第63-65页 |
·黄瓜霜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 第63页 |
·黄瓜霜霉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63-64页 |
·RAPD分子标记的缺点 | 第64页 |
·ITS分析方法与黄瓜霜霉病研究 | 第64页 |
·关于试验中样本大小不一致的说明 | 第64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A 英文缩略表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