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生物农药与米尔贝霉素 | 第10-11页 |
·米尔贝霉素的分子结构 | 第11-13页 |
·米尔贝霉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米尔贝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3-14页 |
·米尔贝霉素前体来源 | 第13-14页 |
·配糖体中氧原子的来源 | 第14页 |
·配糖体的合成 | 第14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4-16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出发菌株 | 第16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6-17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菌种选育 | 第17-18页 |
·菌种保藏 | 第18页 |
·发酵参数的测定 | 第18-19页 |
·HPLC测定发酵液中弥拜菌素产量 | 第19-20页 |
3 弥拜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20-35页 |
·菌种处理 | 第20-21页 |
·原始菌株H-101-4复壮 | 第20页 |
·单孢子悬液制备 | 第20页 |
·紫外线(UV)诱变 | 第20-21页 |
·亚硝基胍(NTG)诱变 | 第21页 |
·紫外线与亚硝基胍(UV+NTG)的复合诱变 | 第21页 |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 | 第21页 |
·弥拜菌素高产菌株的理性化筛选 | 第21-23页 |
·自然选育(NS) | 第21页 |
·乙酸钠耐性突变株筛选(NaAc~r) | 第21-22页 |
·氨基丙酮酸耐性突变株筛选(AA~r) | 第22页 |
·丙酸钠耐性突变株筛选(PRP~r) | 第22页 |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筛选(STR~r) | 第22页 |
·2-去氧-D-葡萄糖耐性突变株筛选(DOG~r) | 第22-23页 |
·米尔贝肟抗性突变株筛选(MIL~r) | 第23页 |
·筛选流程 | 第23页 |
·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23-2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原始菌株H-101-4复壮 | 第24-25页 |
·诱变剂的选择 | 第25-28页 |
·理性筛选效果 | 第28-33页 |
·弥拜菌素选育系谱图 | 第33-34页 |
·菌株稳定性 | 第34页 |
·出发菌株与诱变后高产菌株发酵产物的HPLC图谱 | 第34-35页 |
4 对弥拜菌素高产菌株H-113-17发酵特性的研究 | 第35-56页 |
·原始培养基 | 第35-36页 |
·弥拜菌素发酵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 第36页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6-37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6页 |
·利用正交试验选择培养基的最适配比 | 第36-37页 |
·发酵条件试验 | 第37-38页 |
·发酵温度实验 | 第37页 |
·通气量实验 | 第37页 |
·剪切力的敏感性实验 | 第37页 |
·无机盐的敏感性实验 | 第37-38页 |
·微量元素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前体物质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泡敌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种龄和移种量的交叉实验 | 第38页 |
·弥拜菌素发酵代谢过程中在线参数的检测 | 第38-39页 |
·产素变化实验 | 第38-39页 |
·发酵液生物量测定 | 第39页 |
·发酵液pH的测定 | 第39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39页 |
·氨基氮的测定 | 第3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6页 |
·发酵温度 | 第39-40页 |
·通气量 | 第40页 |
·剪切力 | 第40-41页 |
·无机盐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微量元素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添加前体物质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泡敌对弥拜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7-51页 |
·种龄和接种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代谢过程中在线参数检测 | 第52-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