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构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3-14页 |
·本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结构安排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住房反抵押贷款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9页 |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 第17-19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的特征 | 第19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家庭代际财富传递理论 | 第21-22页 |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3页 |
·"三支柱"养老模式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必然性 | 第25-35页 |
·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紧迫性 | 第25-32页 |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 | 第25-27页 |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 第27-28页 |
·养老保险体系亟待完善 | 第28-32页 |
·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可行性 | 第32-35页 |
·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政策前提 | 第32页 |
·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物质前提 | 第32-33页 |
·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基础条件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实践的困境 | 第35-45页 |
·我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模式 | 第35-39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实践模式 | 第35-37页 |
·模式评价 | 第37-39页 |
·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障碍 | 第39-45页 |
·相关制度缺失 | 第39-40页 |
·金融机构动力不足 | 第40-43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适用范围限制 | 第43页 |
·代际财富转移观念的羁绊 | 第43页 |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国外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的借鉴 | 第45-57页 |
·各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的实践 | 第45-53页 |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 第45-47页 |
·英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47-49页 |
·加拿大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49-50页 |
·法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50-51页 |
·澳大利亚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51页 |
·新加坡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51-52页 |
·日本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 | 第52-53页 |
·各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53-57页 |
·各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评析 | 第53-54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的成功经验借鉴 | 第54-55页 |
·住房反抵押贷款中国化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我国住房反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 | 第57-65页 |
·明确住房反抵押贷款参与主体的职能 | 第57-60页 |
·政府是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主导者 | 第57-58页 |
·保险公司是住房反抵押贷款产品的主要设计者 | 第58-59页 |
·商业银行是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重要参与者 | 第59-60页 |
·社会保障机构是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配合者 | 第60页 |
·房地产企业是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的中介人 | 第60页 |
·运作模式及条件 | 第60-65页 |
·模式构建前提 | 第60-61页 |
·模式拟定参与方 | 第61-62页 |
·模式的运作 | 第62-63页 |
·运作模式评析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