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

南昌城市时空变迁与街区记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2-28页
    一 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历史文献研究法第13页
        (二)实物史料分析法第13页
        (三)图表分析法第13-14页
    三 城市历史地理的学术回顾第14-18页
        (一)国内城市史的研究第14-16页
        (二)国外城市史的研究第16-17页
        (三)关于南昌城市变迁的研究第17-18页
    四 街区记忆主体、客体的理论构建第18-24页
        (一)主要理论第18-20页
        (二)关于街区记忆的国内外学术回顾第20-22页
        (三)关于历史街区的国内外学术回顾第22-24页
    五 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第24-25页
        (一)时间上第24页
        (二)空间上第24-25页
    六 本文参考的重要文史资料介绍第25-26页
    七 研究的创新可行性与不足第26-28页
第一章 南昌城历史变迁第28-47页
    第一节 城市形成前的南昌地区第29-30页
        一 南昌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第29页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昌地区第29-30页
    第二节 南昌城的封建发展时期第30-36页
        一 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南昌城沿革与城建变迁第30-32页
            (一)城市初建与城址第30-31页
            (二)城市发展与早期水利建设第31-32页
        二 汉代“南昌”“豫章”地名之由来第32-34页
            (一)南昌地名之由来第32-33页
            (二)“豫章”一名的由来第33-34页
        三 晋代新筑南昌城址第34-35页
        四“孙奋城”和南昌城第35-36页
    第三节 南昌城的封建鼎盛时期第36-37页
        一 隋唐时期的南昌城建变迁第36页
        二 南昌作为短暂的国都所在地的城市建设第36页
        三 两宋时期南昌城的城市变迁第36-37页
    第四节 明清至现代的南昌城第37-45页
        一 奠定近代南昌城的基本空间格局第37-38页
        二 打开南昌城近代化之门第38-41页
            (一)拆除城门、增修环城路第39-40页
            (二)修建现代化桥梁第40-41页
        三 现代南昌城的涅槃崛起第41-45页
            (一)解放后的南昌区划第41页
            (二)制定总体城市规划第41-42页
            (三)开辟风景旅游区第42-45页
    小结第45-47页
第二章 南昌城的空间格局由来和城市节点、符号第47-65页
    第一节 近代南昌城的空间格局第48-56页
        一 晚清时期的南昌城格局第48-53页
            (一)城圈、城形第48页
            (二)城墙、城门第48-50页
            (三)街道第50-53页
            (四)城市功能分区第53页
        二 民国至现代南昌城空间格局新面貌第53-56页
            (一)老城区主干道基本框架不变,发展新区道路第53-55页
            (二)城市政治经济中心发展趋向“先东后西”第55-56页
            (三)打造城东风景区第56页
    第二节 南昌城与历史街区中的节点、符号第56-65页
        一 南昌城历史街区记忆的节点第57-60页
            (一)近代南昌地标式建筑举例第57-59页
            (二)近代南昌传统特色巷道举例第59-60页
        二 近代南昌城历史街区记忆符号第60-65页
            (一)万寿宫商业符号的由来第61-63页
            (二)铁柱万寿宫在街区记忆中的符号意义第63-65页
第三章 四湖街区记忆载体及街区记忆发展第65-90页
    第一节 四湖历史探源第65-72页
        一 历史时期四湖湖域演变第65-70页
            (一)历代四湖的治理第65-69页
            (二)四湖范围的逐渐缩小第69-70页
        二 四湖分界与区内桥梁第70-72页
            (一)区内桥梁第70-71页
            (二)四湖分界第71-72页
    第二节 四湖历史街区物质文化载体概况第72-79页
        一 四湖历史街区范围第72页
        二 四湖历史街区内物质文化载体概述第72-79页
            (一)区内街道第73-74页
            (二)历史景观第74-75页
            (三) 历史建筑遗存第75-78页
            (四)公共场所第78-79页
    第三节 区内物质文化载体的街区记忆解读第79-85页
        一 片区内物质文化载体价值特点第80-83页
            (一)作为古代南昌城的传统文化中心第80-81页
            (二)作为自古南昌城宗教文化中心第81-82页
            (三)作为现代南昌城商业和生活闹区夹杂之地第82-83页
        二 片区内物质文化载体保存特性第83-85页
            (一)四散的景观景点因旅游开发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商业圈和文化区第83-84页
            (二)景观风貌因城市规划产生不同变化第84页
            (三)对各类历史遗留的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不尽相同第84-85页
    第四节 区内非物质文化空间概述第85-90页
        一 非物质文化空间概述第85-87页
            (一)定义第85-86页
            (二)保护现状与困境第86-87页
        二 保存情况第87-90页
            (一)民间技艺第87-88页
            (二)表演艺术第88-90页
第四章 四湖历史街区记忆主体变化及原因第90-97页
    第一节 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增加第90-93页
        一 县域城镇化建设第90-91页
        二 全省劳动力流向的中心—南昌市第91-93页
            (一)劳动力农业户口比重和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第91页
            (二)省内劳动力人口的流向中心第91-93页
            (三)老城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比重高于新城区第93页
    第二节 记忆主体的文化程度下降第93-96页
        一 南昌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第93-95页
            (一)早期文化萌芽第93-94页
            (二)中原文化传入,文化地位上升第94页
            (三)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第94页
            (四)文化、经济全面衰退第94-95页
        二 近现代南昌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状况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场域理论视角下南昌城市发展与街区记忆保护第97-107页
    第一节 记忆缺失现状评价第97-101页
        一 记忆主体对四湖传统街区的空间界限模糊第97-99页
            (一)空间格局改变第97页
            (二)地标建筑大量消失第97-99页
        二 区内传统风貌转变第99-100页
            (一)古代风景区沦为老城闹市区第99-100页
            (二)记忆主体对传统风貌缺乏主观保护意识第100页
        三 非物质文化空间的记忆萎缩第100-101页
            (一) 民俗文化遭受冲击第100-101页
            (二)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被挤压第101页
    第二节 空间结构主义下的街区记忆保护途径第101-107页
        一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第101-102页
            (一)概念第101-102页
            (二)特点第102页
        二 社会实践理论在城市发展和街区记忆保护中的应用第102-103页
            (一)当下城市发展与街区记忆保护的矛盾第102-103页
            (二)场域、资本、惯习与街区、记忆的理论构建第103页
        三 街区记忆保护的途径第103-107页
            (一)保护、塑造、利用城市符号第103-104页
            (二)建构特色城市文化空间第104页
            (三)开发旅游资源,获得文化认同第104-107页
结语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治理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无线激光通信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