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与义诗学杜的研究情况 | 第7-9页 |
二、杜诗在宋代的研究情况 | 第9-13页 |
(一)杜甫其人其诗细化考察研究 | 第9-10页 |
(二)杜诗横向比较研究 | 第10-11页 |
(三)关于杜甫其人其诗的文献学研究 | 第11页 |
(四)宋诗话中的尊杜论——以杜诗为标准评价诸人诗歌成就 | 第11-13页 |
一、历代诗话中的陈与义资料辑述 | 第13-43页 |
(一)宋人评陈与义 | 第13-25页 |
(二) 明人评陈与义 | 第25-35页 |
(三) 清人评陈与义 | 第35-43页 |
二、陈与义语出杜诗情况辑述 | 第43-76页 |
(一) 陈与义词句源出杜诗(由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整理) | 第43-71页 |
(二) 陈与义词源出杜诗例举 | 第71-76页 |
1.翻倒 | 第71-72页 |
2.荒荒 | 第72-73页 |
3.翳复吐 | 第73页 |
4.催诗 | 第73-75页 |
5.青鞋 | 第75-76页 |
三、陈与义学杜“得肉”说辨析 | 第76-89页 |
(一)观点的提出 | 第76-77页 |
(二)“肉”的字义引申与审美解读 | 第77-82页 |
1.字义引申 | 第77-78页 |
2.先秦至唐代的丰腴美 | 第78-79页 |
3.杜诗尚骨与对肥胖的嘲笑 | 第79-81页 |
4.杜诗劲健笔力下的丰腴美 | 第81-82页 |
(三)“生命之喻”视野下的“肉喻”内涵 | 第82-83页 |
1.“生命之喻”说 | 第82页 |
2.与“肉喻”关系密切的几条重要材料的阐释 | 第82-83页 |
(四)陈与义诗的雄浑与丰腴 | 第83-89页 |
1.陈与义丰腴雄浑诗歌特点举例 | 第83-85页 |
2.陈与义后期诗歌转变,雄浑悲壮 | 第85-89页 |
四、江西诗派学杜三大范式 | 第89-103页 |
(一)黄庭坚范式 | 第89-92页 |
1.重诗情养性,章法谨严 | 第89-90页 |
2.求句律新奇——以律诗变体开诗法范式 | 第90-91页 |
3.“不烦绳削而自合”——在“夺胎换骨”的外衣下追求杜诗自然浑融之境 | 第91-92页 |
(二)陈师道范式 | 第92-97页 |
1.炼字炼句 | 第92-96页 |
2.朴拙诗风: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 第96-97页 |
(三)陈与义范式 | 第97-103页 |
1.自然圆转、淡泊工致的诗学范式——对江西诗派奥涩之风的反叛 | 第97-98页 |
2.格高意深,参少陵逸步 | 第98-100页 |
3.“以雄浑代尖巧”——造奇壮诗风,开南宋诗法范式 | 第100-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