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产业转移实践 | 第13-15页 |
·国际产业转移实践 | 第13-14页 |
·我国产业转移实践 | 第14-15页 |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6-17页 |
·写作思路 | 第16页 |
·内容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 第17-26页 |
·产业转移的概念 | 第17页 |
·产业转移的动因 | 第17-21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 第18页 |
·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18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19-20页 |
·国际投资理论 | 第20页 |
·企业赢利空间界限论 | 第20页 |
·集成经济论 | 第20-21页 |
·产业转移的基础 | 第21-22页 |
·成长差和利益差 | 第21页 |
·区域梯度差异和梯度转移趋势 | 第21页 |
·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机制 | 第21-22页 |
·关于产业转移的模式 | 第22-23页 |
·雁行转移模式 | 第22页 |
·梯度转移与逆梯度转移 | 第22-23页 |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的模式 | 第23页 |
·基于产业转移实现方式的模式 | 第23页 |
·产业转移的效应 | 第23-24页 |
·产业转移对移入方的效应 | 第24页 |
·对产业转移的移出方的效应 | 第24页 |
·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指导性的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区域内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25页 |
·利用指标的定量研究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制分析 | 第26-39页 |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分析 | 第26-30页 |
·宏观因素 | 第26-28页 |
·中观因素 | 第28-29页 |
·微观因素 | 第29-30页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 第30-33页 |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 | 第30页 |
·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 第30-31页 |
·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 第31页 |
·人力及科研开发的积极配合 | 第31-32页 |
·长期合作关系的坚实基础 | 第32页 |
·资源与产业的优势互补 | 第32页 |
·难得的合作机遇 | 第32-33页 |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3-37页 |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省积极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33-35页 |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省积极发展的消极作用 | 第35-37页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梯度转移的主要障碍 | 第37-38页 |
·区域行政壁垒的限制 | 第37页 |
·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 | 第37页 |
·国有企业比例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限 | 第37页 |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选择 | 第39-51页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转移产业的选择原则 | 第39页 |
·比较优势原则 | 第39页 |
·重点突出原则 | 第39页 |
·产业梯度系数的模型构建 | 第39-41页 |
·产业梯度系数模型 | 第39-40页 |
·相对梯度系数 | 第40-41页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转移的产业选择 | 第41-46页 |
·工业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梯度转移转移的重点领域 | 第41-42页 |
·安徽省及长三角主要工业产业梯度系数 | 第42-44页 |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转移的产业选择 | 第44-46页 |
·安徽省拟承接长三角梯度转移重点产业分析 | 第46-50页 |
·拟承接产业整体分析 | 第46-47页 |
·拟承接产业独立分析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转移的对策 | 第51-56页 |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 | 第51页 |
·建设皖沪、皖苏、皖浙的支线公路交通 | 第51页 |
·加强省内交通网络的建设 | 第51页 |
·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完善投资环境 | 第51-53页 |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 第51-52页 |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 | 第52页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 | 第52页 |
·加强规范支持创新 | 第52-53页 |
·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体制 | 第53-54页 |
·资本市场的建设 | 第53页 |
·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 第53-54页 |
·技术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 第54页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 | 第54-55页 |
·国企股份制改革,吸引外部资本注入 | 第54页 |
·充分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 | 第54-55页 |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6-58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表 | 第6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