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0页 |
| 插图清单 | 第10-11页 |
| 表格清单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 ·系统分析法 | 第14页 |
| ·定性研究法 | 第14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 ·写作思路和框架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概述 | 第16-21页 |
| ·激励的定义和内容 | 第16-17页 |
| ·激励的定义 | 第16页 |
| ·激励的内容 | 第16-17页 |
|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定义和作用 | 第17-18页 |
|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定义 | 第17页 |
|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相关激励理论的概述 | 第18-21页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19页 |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9页 |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概况 | 第21-26页 |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社会环境 | 第21-22页 |
| ·经济环境 | 第21页 |
| ·政治环境 | 第21-22页 |
| ·文化环境 | 第22页 |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 | 第22-23页 |
|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 第22页 |
|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 第22-23页 |
| ·激励个人与激励集体并重的原则 | 第23页 |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综述 | 第23-26页 |
| ·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b | 第23页 |
| ·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 | 第23页 |
| ·公务员职务升降激励机制 | 第23-24页 |
| ·公务员奖惩激励机制 | 第24页 |
|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激励机制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6-43页 |
| ·蚌埠市禹会区概况 | 第26页 |
|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概况 | 第26-32页 |
|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机构设置 | 第26-27页 |
|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行政职责 | 第27页 |
| ·蚌埠市工商局禹会区分局激励机制现状 | 第27-32页 |
|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实证调查分析 | 第32-43页 |
| ·蚌埠市禹会区工商分局公务员基本情况 | 第32页 |
| ·问卷调查 | 第32-37页 |
|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优化禹会区工商分局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52页 |
| ·完善激励机制的原则 | 第43-44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3页 |
|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 | 第43页 |
| ·按需激励与差别化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44页 |
|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 第44页 |
| ·优化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44-52页 |
|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第44-46页 |
| ·加强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 第46-47页 |
| ·建立健全淘汰机制 | 第47-48页 |
| ·建立多形式的激励方式 | 第48-49页 |
| ·试行差异化福利待遇 | 第49-50页 |
| ·把握时代特点,积极推进工商管理文化的现代化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研究的结论 | 第52页 |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附录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