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等实体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3-15页 |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概述 | 第17-25页 |
·网络安全简介 | 第17-19页 |
·安全攻击 | 第17页 |
·安全机制 | 第17-18页 |
·安全服务 | 第18-19页 |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简介 | 第19-21页 |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的分类 | 第21-22页 |
·动态群密钥协商的安全威胁 | 第22-23页 |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属性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相关数学理论及常用密码技术 | 第25-36页 |
·相关的数学理论 | 第25-31页 |
·椭圆曲线的相关概念 | 第25-29页 |
·双线性映射 | 第29-30页 |
·协议基于的几个困难问题 | 第30-31页 |
·协议涉及的密码学技术 | 第31-34页 |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 第31-32页 |
·单向散列函数 | 第32-33页 |
·椭圆曲线密钥交换 | 第33-34页 |
·签密技术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对等实体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36-49页 |
·Kim协议和 Ratna协议 | 第36-39页 |
·Kim协议 | 第36-38页 |
·Ratna协议 | 第38-39页 |
·符号说明及相关约定 | 第39-40页 |
·数字签名方案 | 第40页 |
·群密钥协商 | 第40-41页 |
·协商 | 第40-41页 |
·密钥计算 | 第41页 |
·成员加入群 | 第41-43页 |
·协商 | 第41-43页 |
·密钥计算 | 第43页 |
·成员离开群 | 第43-45页 |
·协商 | 第43-45页 |
·密钥计算 | 第45页 |
·协议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第45-47页 |
·协议安全性分析 | 第45-46页 |
·效率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对等实体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9页 |
·协议开发平台简介 | 第49页 |
·Spread通信系统 | 第49页 |
·Miracl大数运算库 | 第49页 |
·主要数据结构定义和模块实现 | 第49-53页 |
·主要常量和数据结构定义 | 第49-51页 |
·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1-53页 |
·协议实现的整体框架和具体模块流程 | 第53-56页 |
·协议实现的整体框架 | 第53-54页 |
·具体模块的流程 | 第54-56页 |
·模拟实验及分析 | 第56-58页 |
·Spread系统和 Miracl库实验结果 | 第56页 |
·静态密钥协商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成员加入密钥协商实验结果 | 第57页 |
·成员离开密钥协商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本文总结 | 第59-60页 |
·下步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