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缩略词、术语注释表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应激机制 | 第15-17页 |
·植物体内的抗氧化机制 | 第17-19页 |
·抗氧化酶基因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抗氧化物质的种类 | 第20-21页 |
·谷胱甘肽的结构、性质与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谷胱甘肽的应用 | 第22-23页 |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2-23页 |
·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 | 第23页 |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 第23-24页 |
·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酿酒酵母gsh Ⅰ、gsh Ⅱ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9-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5页 |
·材料培养 | 第29页 |
·酵母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梯度PCR扩增gsh Ⅰ基因 | 第30-31页 |
·gsh Ⅰ基因的克隆 | 第31-32页 |
·PCR扩增gshⅡ的基因 | 第32页 |
·gshⅡ基因的克隆 | 第32页 |
·gshⅠ基因在酵母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分析 | 第32-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酵母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梯度PCR扩增酵母gshⅠ基因 | 第36页 |
·酵母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SH Ⅰ)的基因克隆 | 第36-37页 |
·酵母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的基因的全序列分析 | 第37-40页 |
·PCR扩增酵母gshⅡ基因 | 第40-41页 |
·酵母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 第41页 |
·酵母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的全序列分析 | 第41-44页 |
·gshⅠ基因在酵母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酵母gsh Ⅰ基因在E.coil中的表达 | 第47-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pRSG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9页 |
·重组质粒的高效表达 | 第49-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酵母gshⅠ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酵母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的表达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酵母gsh Ⅰ基因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55-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pBSG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5-57页 |
·pBSGI热激法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57页 |
·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 第57-58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 | 第58页 |
·转基因植物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第58-59页 |
·转基因植物的Northern杂交鉴定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pBSG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检测 | 第61-62页 |
·转基因植物的PCR-Southern杂交、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鉴定 | 第62-63页 |
·T1代拟南芥转化株系筛选 | 第63-64页 |
·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形态比较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转基因拟南芥抗旱性研究 | 第67-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材料培养与干旱处理 | 第67页 |
·GSH含量的测定 | 第67-68页 |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68页 |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68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SOD活性的测定 | 第68-69页 |
·CAT活性的测定 | 第69页 |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测定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4页 |
·转gsh Ⅰ基因拟南芥对GSH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干旱对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干旱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71页 |
·干旱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干旱对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干旱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干旱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讨论 | 第74-75页 |
·抗氧化酶活性与清除活性氧能力的关系 | 第74-75页 |
·GSH含量与植株抗旱能力的关系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酵母线粒体ATP酶活性对谷胱甘肽合成的影响 | 第77-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实验菌种和培养基 | 第77-78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ATP酶活性、GSH含量和ATP含量的影响 | 第78页 |
·酵母GSH提取和测定 | 第78页 |
·酵母线粒体ATP酶的活性测定 | 第78-79页 |
·ATP含量的测定 | 第79页 |
·结果 | 第79-85页 |
·培养温度对线粒体ATP酶活性、ATP含量和GSH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培养时间对线粒体ATP酶活性、ATP含量和GSH含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不同初始pH对线粒体ATP酶的活性、ATP含量和GSH含量的影响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培养温度对ATP酶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 | 第85-86页 |
·培养pH对ATP酶活性和GSH含量的影响 | 第86页 |
·小结 | 第86-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1页 |
·研究结论 | 第89页 |
·后续研究计划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个人简介 | 第103-10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05-107页 |
导师简介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附录 | 第111-122页 |
附录1 论文中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方法 | 第111-115页 |
1.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111-112页 |
2.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UNIQ-10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 | 第112页 |
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12-113页 |
4.重组质粒DNA的转化 | 第113页 |
5.DNA的酶切 | 第113页 |
6.DNA的连接 | 第113-115页 |
附录2 酿酒酵母gsh Ⅰ序列测定图谱 | 第115-116页 |
附录3 酿酒酵母gsh Ⅰ序列比对结果 | 第116-119页 |
附录4 酿酒酵母gsh Ⅱ序列测定图谱 | 第119-120页 |
附录5 酿酒酵母gsh Ⅱ序列比对结果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