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植物内生细菌 | 第13-28页 |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义 | 第13-14页 |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植物内生细菌在医学与农业上的应用 | 第20-28页 |
·人参及病害概述 | 第28-32页 |
·中药学意义及地理分布 | 第28页 |
·人参病害 | 第28-30页 |
·人参种植地新菌种资源及与人参相关细菌研究 | 第30-32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用 16S rDNA 克隆文库构建法研究人参根内生细菌多样性 | 第33-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人参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3页 |
·人参根总DNA的制备 | 第33-34页 |
·内生细菌 16S rDNA 片段的扩增与纯化 | 第34-35页 |
·人参根内生细菌群落 16S rDNA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35-37页 |
·人参根内生细菌群落 16S rDNA 文库的ARDRA分型 | 第37页 |
·克隆文库的评价方法 | 第37页 |
·内生细菌 16S rDNA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人参根总DNA的提取 | 第38页 |
·内生细菌 16S rDNA 片段的扩增 | 第38-39页 |
·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39页 |
·阳性克隆的酶切图谱分析 | 第39-40页 |
·16S rDNA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0-54页 |
·克隆文库的评价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用培养方法研究人参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相关菌株的体外拮抗病原菌活性 | 第57-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实验材料的表面灭菌 | 第57页 |
·人参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57-58页 |
·分离纯化后内生细菌的ARDRA分型 | 第58-61页 |
·内生细菌对病原菌的体外拮抗活性 | 第61-62页 |
·结果 | 第62-67页 |
·菌落计数 | 第62页 |
·内生细菌16S rDNA片段的ARDRA分型 | 第62-65页 |
·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比较 | 第65-66页 |
·对峙试验结果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2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67-68页 |
·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组成分析 | 第68-69页 |
·可培养优势菌群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 第69-71页 |
·内生细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试验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人参根内分离菌株ge10~T和ge14~T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73-101页 |
·人参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筛选 | 第74-75页 |
·形态及生理生化研究 | 第75-82页 |
·菌落形态 | 第75页 |
·细菌形态 | 第75-76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76-82页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82-84页 |
·脂肪酸的测定 | 第82-83页 |
·甲基萘醌的测定 | 第83页 |
·全细胞蛋白质电泳 | 第83-84页 |
·DNA分析 | 第84-86页 |
·16S rDNA扩增与克隆测序 | 第84页 |
·菌体总DNA的提取与纯度检测 | 第84-85页 |
·热变性法测定DNA G+C含量 | 第85页 |
·DNA—DNA同源性测定 | 第85-86页 |
·分类地位的确立 | 第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86-88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88-90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90-95页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95-97页 |
·遗传分析 | 第97-98页 |
·菌种描述 | 第98-101页 |
·Bacillus beijingensis sp.nov.的描述 | 第98-99页 |
·Bacillus ginsengi sp.nov.的描述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一株含高环己基脂肪酸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101-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 第101-102页 |
·细菌形态观察 | 第102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02-103页 |
·遗传分类特征 | 第103-104页 |
·分类地位的确立 | 第104页 |
·生化和生理特性 | 第104页 |
·结果 | 第104-109页 |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104-105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05-107页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107-108页 |
·遗传特征 | 第108页 |
·生化和生理特性 | 第108-109页 |
·讨论 | 第109-110页 |
·新种Leifsonia ginsengi sp.nov的描述 | 第110-117页 |
第六章 人参线粒体和叶绿体内核糖体小亚单位DNA序列的测定 | 第117-1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样品采集 | 第117页 |
·引物与试剂 | 第117-118页 |
·人参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18页 |
·PCR扩增人参线粒体18S rDNA和叶绿体16S rDNA片段 | 第118页 |
·人参线粒体18S rDNA和叶绿体16S rDNA片段的克隆与转化 | 第118-119页 |
·结果 | 第119-121页 |
·DNA提取及PCR扩增线粒体18S rDNA、叶绿体16S rDNA片段 | 第119-120页 |
·叶绿体16S rDNA和线粒体18S rDNA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120-121页 |
·讨论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