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 ·失地农民 | 第12-13页 |
| ·社会保障 | 第13页 |
| ·对本题的研究总述 | 第13-15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评价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 2 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演变及背景分析 | 第17-28页 |
| ·北京市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 第17-19页 |
| ·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产生 | 第17-18页 |
| ·北京市失地农民及保障现状 | 第18-19页 |
| ·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演变 | 第19-23页 |
| ·计划经济时期:征地补偿兼就业保障 | 第19-21页 |
| ·经济转轨时期:征地补偿兼货币安置 | 第21页 |
| ·市场经济时期:征地补偿兼社会保障 | 第21-23页 |
| ·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背景分析 | 第23-28页 |
|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阻碍因素 | 第23-25页 |
|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牵制因素 | 第25-26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背景分析结论 | 第26-28页 |
| 3 北京、天津、成都三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分析及问题透视 | 第28-42页 |
| ·三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总体分析 | 第28-31页 |
| ·保障路径选择 | 第28-29页 |
| ·保障对象划分 | 第29-30页 |
| ·保障形式比较 | 第30-31页 |
| ·资金来源与补偿水平 | 第31页 |
| ·三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具体分析 | 第31-36页 |
| ·养老保险 | 第32-34页 |
| ·医疗保险 | 第34-35页 |
| ·失业保险 | 第35-36页 |
| ·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 ·保障权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 第36-38页 |
| ·政策间衔接不畅影响保障效果 | 第38-39页 |
| ·制度架构设计激励性机制不足 | 第39-40页 |
| ·自谋职业者保障存在潜在风险 | 第40-42页 |
| 4 完善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思考 | 第42-53页 |
| ·完善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原则 | 第42-43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2页 |
| ·政府责任主体原则 | 第42-43页 |
| ·就业与社保并举原则 | 第43页 |
| ·制度的可衔接性原则 | 第43页 |
| ·坚持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镇并轨的路径 | 第43-45页 |
| ·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 ·实践佐证 | 第44-45页 |
| ·修订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 ·扩充保障范围和项目、落实维权机制 | 第45-47页 |
| ·理顺保障路径和方式、注入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 ·建立保障基金和账目、配以监管机制 | 第48-50页 |
| ·强化就业促进举措完善保障 | 第50-53页 |
| ·统筹区域性失地农民就业 | 第50-51页 |
| ·纳入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 第51页 |
| ·给予就业的配套扶持政策 | 第51-53页 |
| 5 结论与局限 | 第53-55页 |
| 附录 A | 第55-60页 |
| 附录 B | 第60-65页 |
| 附录 C | 第65-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详细摘要 | 第74-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