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猕猴牙齿和掌(跖)骨性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体重的性别二态 | 第13-14页 |
·牙齿的性别二态 | 第14-15页 |
·掌(跖)骨的性别二态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特色和预期创新性 | 第17-19页 |
·改进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猕猴牙齿研究特色 | 第17-18页 |
·掌(跖)骨性差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31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太行山猕猴的分布 | 第19页 |
·太行山猕猴的生存环境和习性 | 第19-20页 |
·实验标本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牙齿的性别二态研究 | 第21-23页 |
·掌(跖)骨性别二态研究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24-31页 |
·基本论点 | 第24页 |
·测量变量和定点 | 第24-28页 |
·研究方法和采取措施 | 第28-29页 |
·统计方法 | 第29-31页 |
3 掌(跖)骨性差研究 | 第31-83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31-36页 |
·形态特征变量 | 第31-32页 |
·5 根掌(跖)骨形态判别分析 | 第32-33页 |
·3 根掌(跖)骨判别分析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掌(跖)骨长度变量 | 第36-52页 |
·掌(跖)骨长度变量 | 第36-38页 |
·指(趾)骨长度数据 | 第38-41页 |
·掌(跖)骨长度比较 | 第41-43页 |
·指(趾)骨长度比较 | 第43-45页 |
·长度雌雄比较 | 第45-47页 |
·长度方差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2页 |
·掌(跖)骨长度比率 | 第52-65页 |
·掌(跖)骨长度比率 | 第52-56页 |
·近侧段指(趾)骨长度比率 | 第56-58页 |
·中间段指(趾)骨长度比率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5页 |
·长度变量相关性 | 第65-75页 |
·长度变量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长度聚类分析 | 第66-68页 |
·掌(跖)骨长度变量异速生长 | 第68-70页 |
·长度比率相关性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75页 |
·掌(跖)骨性别判别 | 第75-83页 |
·掌(跖)骨长度变量性别判别 | 第76页 |
·指(趾)骨长度变量性别判别 | 第76-79页 |
·掌(跖)骨形态变量性别判别 | 第79-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4 牙齿性差研究 | 第83-133页 |
·基本形态数据 | 第83-88页 |
·牙齿基本量度 | 第83-86页 |
·性差大小排序的相关性 | 第86-87页 |
·牙齿与犬齿之间的相关性 | 第87-88页 |
·牙齿中的性差区 | 第88-94页 |
·猕猴牙齿性差分布模式 | 第88-89页 |
·犬齿与相邻牙齿的相关分析 | 第89-90页 |
·性差区分布特征和规律 | 第90-91页 |
·偏相关分析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牙齿与骨骼变量相关性研究 | 第94-107页 |
·牙齿MD 值与骨骼长变量的相关性 | 第94-95页 |
·雌雄之间牙齿变量与骨骼长度变量相关性 | 第95-97页 |
·牙齿与有关骨骼长变量聚类 | 第97-100页 |
·讨论 | 第100-107页 |
·牙齿异速生长分析 | 第107-123页 |
·牙齿和颅长异速生长 | 第107-114页 |
·多元线性回归 | 第114-116页 |
·猕猴恒齿面积值与颅长比值 | 第116页 |
·讨论 | 第116-123页 |
·牙齿性别判别分析 | 第123-133页 |
·牙齿MD 变量性别判别 | 第123-124页 |
·牙齿BL 变量性别判别 | 第124-125页 |
·牙齿齿冠面积判别分析 | 第125-127页 |
·牙齿观所有观测变量性别判别 | 第127-128页 |
·讨论 | 第128-133页 |
5 结论 | 第133-137页 |
·掌(跖)骨结论 | 第133-134页 |
·牙齿性差结论 | 第134-135页 |
·存在问题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附录 | 第148-149页 |
个人简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