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河岸过渡带白刺沙堆个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引言 | 第15-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白刺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 ·分类研究 | 第18-19页 |
| ·生物学研究 | 第19页 |
| ·生态学研究 | 第19-22页 |
| ·改良土壤作用 | 第19-20页 |
| ·固定流沙 | 第20页 |
| ·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特征分析 | 第22-32页 |
|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22-25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22页 |
| ·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 | 第22-25页 |
| ·研究区气候特征 | 第25-29页 |
| ·温度特征 | 第25-27页 |
| ·水分特征 | 第27-28页 |
| ·降水特征 | 第27页 |
| ·水文特征 | 第27-28页 |
| ·风速及频率特征 | 第28-29页 |
| ·研究区土壤与植被特征 | 第29-31页 |
| ·土壤特征 | 第29-30页 |
| ·植被特征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内容 | 第32-49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 ·个体沙堆特征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 ·沙堆基本情况调查 | 第33页 |
| ·土壤调查 | 第33-34页 |
| ·动植物调查 | 第34-36页 |
| ·沙堆在群落中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 | 第36-47页 |
| ·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 ·数据的收集 | 第36页 |
| ·相关的概念和数学模型 | 第36-42页 |
| ·地统计学方法 | 第42-47页 |
| ·数据的收集 | 第44-45页 |
| ·相关的概念和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9-87页 |
| ·白刺沙堆个体特征 | 第49-67页 |
| ·个体白刺沙堆的形体特征 | 第49-50页 |
| ·白刺沙堆的土壤特征 | 第50-61页 |
| ·沙堆土壤类型 | 第50-51页 |
| ·白刺沙堆土壤质地特征 | 第51-54页 |
| ·沙堆内土壤水分特征 | 第54-55页 |
| ·沙堆土壤化学特征 | 第55-61页 |
| ·白刺沙堆上与沙堆间地动植物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 ·白刺沙堆上白刺的生物量及其碳存储量特征 | 第62-66页 |
| ·白刺沙堆上0—30cm须根的特征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页 |
| ·白刺沙堆及其沙堆上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7-77页 |
| ·白刺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7-72页 |
| ·白刺沙堆上植物的分布格局 | 第72-77页 |
| ·小节 | 第77页 |
| ·白刺沙堆—沙堆间地的土壤养分格局 | 第77-87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9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讨论 | 第88-94页 |
| ·对白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的建议 | 第94-97页 |
| ·白刺研究的新问题 | 第94页 |
| ·白刺保护的问题 | 第94-97页 |
| ·白刺破坏的主要原因 | 第94-96页 |
| ·保护的几点建议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09-110页 |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