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分布 | 第11页 |
| ·病原生物学 | 第11-12页 |
| ·为害症状 | 第12页 |
| ·发病规律 | 第12-13页 |
| ·细菌群体感应概述 | 第13-19页 |
|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 | 第14-15页 |
|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群体感应 | 第15-16页 |
| ·群体感应“网络结构” | 第16-17页 |
| ·群体感应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群体淬灭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群体感应系统的鉴定 | 第20-25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菌株 | 第20-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抗生素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AHLs信号的LB报告平板法检测 | 第21页 |
| ·AHLs信号的琼脂条法检测 | 第21-22页 |
| ·AHLs信号的反相薄层层析法(TLC)检测 | 第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 ·LB报告平板检测结果 | 第22页 |
| ·琼脂条检测法检测结果 | 第22-23页 |
| ·薄层层析法(TLC)检测结果 | 第2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含 Quorum-sensing调控系统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5-36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抗生素 | 第25-26页 |
| ·各种工具酶及其它试剂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9页 |
| ·菌株Pslb-94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26-28页 |
| ·基因组文库的保存 | 第28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8-29页 |
| ·阳性克隆的亚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菌株Pslb-94基因组文库的评价 | 第29-30页 |
| ·构建菌株Pslb-94基因组文库得到的部分转化子 | 第30-31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1页 |
| ·阳性克隆的亚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1-3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P.fluorescens 2P24△I的互补和aacI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6-43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9页 |
| ·粘粒p5ACC14向P.fluorescens 2P24△I电击转化 | 第36-37页 |
| ·aacI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7-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粘粒p5ACC14在P.fluorescens 2P24△I中的表达 | 第39-40页 |
| ·aacI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40-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哈密瓜果斑病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 第43-48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 ·培养基 | 第43页 |
| ·方法 | 第43-44页 |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 ·aacI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44页 |
| ·扩增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不同菌株的aacI基因 | 第44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44页 |
| ·特异性引物的专化性检测 | 第44页 |
|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47页 |
| ·扩增不同菌株的aacI基因及比对结果 | 第44-46页 |
| ·特异性引物的专化性检测 | 第46页 |
|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第46-4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 Genebank收录的A. avenae subsp. citrulli Pslb-94 luxI/luxR基因序列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